趙建國
(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小學 貴州 遵義 563126)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覺到培養數學興趣比教會學生解題能力更加重要。
對小學生來說,沒有趣味的引入,很難融入數學課堂學習。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堂導入,往往被形式化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問題。并在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和力量。如: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這節內容時,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文具店里有若干種標明價格的筆和本子,其中一種鋼筆5元一支,本子1元一個,小剛要買12元的筆和本子,現在請大家想辦法,小剛如何買最合適?這一情景是學生所熟悉的,親身經歷過的,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促進學生產生了“我要學”的動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可以為學生搭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的橋梁。同時也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手段。因此,在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讓人人動手,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會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才能樹立信心,放下包袱,暢所欲言,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有的學生用一根線繞圓一周,再拉直量出它的長度,得到圓的周長;有的把圓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直接得出圓的周長。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周長直徑的關系,從而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新課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先問學生:“關于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并通過交流互相啟發補充。接著我又問:“關于分數,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各抒己見,“我想知道分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分數各部分表示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再在小組中交流,在小組討論交流時,小組內作好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每一個學生都因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收獲而滿足,這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并把獲得的知識在全班交流。匯報學習成果時,哪個小組先討論出來,就先匯報。小組成員可以積極發表見解,如果回答不完整,本小組成員可以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的社會化游戲,數學有較強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戲、競賽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就采用“逛超市”的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將貨物標出價格,顧客購買這些物品時需要多少錢,學生爭先恐后的上臺爭當各種角色。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簡單的人民幣加減計算。
善待學生的錯誤,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在尊重、溝通、寬容、欣賞的氛圍中使我們的課堂有“人情味兒”。讓他們對學習數學充滿信心。在教學認識線段時,我讓學生在本子上找出7厘米,大部分學生都畫了7厘米的一條直線,有一位同學只在橫格本上畫了兩個點(兩點的距離是7厘米),當我向大家展示時,這位同學簡直手足無措,全班哄堂大笑。于是,我引導他們:其實這位同學很有先見之明,他給我們找到了這兩個點(端點),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顯然,在我們的課堂上,即使學生答錯了,我們也要讓他們覺得很“體面”。尊重他們想法中合理的地方。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贊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一個老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都應該千方百計去激發和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智者,擁有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火花,讓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利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