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芳
(廣東省仁化縣長江中心小學 廣東 仁化 512328)
數感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概念,在人們的生活和學習中經常要和各種各樣的數打交道,人們常常會有意識地把一些現象和數量聯系在一起。所以建立數感可以讓我們學會用數學方法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這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價值?!稑藴蕦嶒灨濉诽岢觥皵蹈兄饕憩F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p>
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教學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初步培養和建立數感。那么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生活化”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理念,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走進了課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發掘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鼓勵和支持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自己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
例如:在教學容積單位時,可通過讓學生到超市里走一走、瞧一瞧,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去倒一倒,讓學生感受25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1升有多少;在運動會中,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1千米的路程;在學習重量單位時,可以讓學生到市場去看一看、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各類蔬菜、肉類等食品的重量,在體檢時稱一稱自己的體重,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等等……
“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這是數感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選擇合適的算法,可以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蕩秋千,去跳繩……”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同學們愿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于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秋千,3根跳繩……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梢?,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例如:在“0”的教學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馬上高漲起來:“電話上有0”、“車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溫度表上有0”、“計算機上有0”、“我家門牌上有0”……通過聯系這些身邊的事物,學生體會到了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0”還可以在溫度表中表示分界點;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電話、車牌上與其它數字一起組成號碼,使學生聯系生活中體會數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逐步獲取建立數感。
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得以展現,使學生的經驗不斷內化、提升。注重動手操作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校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所以數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動手操作。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拿出45根小棒。在學生拿小棒的過程中,我認真觀察,發現有的學生是一根一根地拿,然后放成一堆。這時,我問:怎樣才能讓別人很快就看出你擺的是45根,你應該怎樣擺?學生有點困惑,接著,一個學生說:10根10根為一捆,有4捆,剩下5根。所有學生都按照這種方法去擺小棒,學生的數感有了初步的強化。接著,我讓學生擺53根,就這樣,把數感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活動中,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他們會在頭腦中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估算的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可見估算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內容為題材,讓學生常估算,多交流,從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強估算意識,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估算習慣,從而來發展學生的數感。
例如:在進行較大數目估算的教學時,我請學生們試著估算一下一本書有多少頁?一群人大約有多少人?一袋米有多少粒?電影院有多少個座位?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能自覺地把要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數相當于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數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并感受到大數相當于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的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例:在講“比的化簡”時,教材提供了一個“調制蜂蜜水”的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哪杯水更甜”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教材沒有給出比的基本性質,是因為利用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完全可以進行比的化簡,另外,讓學生關注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比單純的記憶結論更有價值。我在教學中把這一內容進行調整,首先提出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解決“哪杯水更甜”這個問題,接著我安排了學生的交流活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從“糖水是糖的幾倍”(除法角度),糖占糖水的幾分之幾(分數角度)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我安排學生閱讀課本內容,使學生對比的化簡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水到渠成,學生的數感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認識了百分數之后,就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回歸生活,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有些數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和分數,百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整數之間建立起了聯系,知道了能從多個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根據不同的年段和內容設計不同的游戲和競賽,可以有效地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枯燥感和恐懼感。例如:在課堂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開火車,青蛙跳,摘果子等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學生玩不厭,自然也學不厭。在五年級時,我讓學生制作了1到100的撲克牌,和學生們玩“蓋棉被”的游戲,兩人一組,輪流出一張牌,誰先說出它的全部因數就蓋住它。學生玩的不亦樂乎,找因數的知識也在游戲中得到鞏固。后來,學生們還把這個游戲運用到學習和鞏固分解質因數的內容中去。
總之,數感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培養學生的數感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師,我們要鉆研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并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料,讓學生感知、探索和發現,發展自己的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