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昕
(江蘇省沭陽縣西圩初級中學 江蘇 沭陽 223600)
課堂教學評價是為了提高“教”的行為和“學”的行為,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使學生形成認知習慣和認知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數學能力,為學生的長足發展夯實基礎。
以前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植根人們的心中,在短時期內很難徹底改變,這種評價模式嚴重地影響了課堂教育教學的效率,成了推行課程改革的瓶頸。這種評價嚴重制約了課堂教學評價的功能,使課堂教學評價失去了意義,造成了低效率的課堂教學結果。
1.1 重結果,輕過程。“唯結論”仍然存在于當前課堂教學評價中,即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只停留在答案是否標準這一層次,重視知識的領悟和整體掌握,忽視學生探索過程中思維的碰撞以及學生情感的變化。如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一個概念的出現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在誘導的過程中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利用問題來復習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點,進而喚醒學生創新意識,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然而有時候學生面對眾多的問題總是提不到點子上,面對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只好否定學生的思考,直接拋出“核心問題”。
1.2 重形式,不重實質。當前課堂評價多數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注重是否把秧田式的課桌擺放形式變成馬蹄形、圓形或矩形,小組的分工是否明確,討論是否按部就班,交流是否積極等。
1.3 評價膚淺化。縱觀這幾年的公開課或示范課,優質課競賽,往往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搞形式,走過場,一堂課就像一本劇本,教師充當了演員的角色,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模式,一氣呵成演到底,至于教師和學生具體從中獲得多大的益處,可想而知。
“以生為本”是教學評價的核心理念之一,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的標準是看學生“學”的過程和結果,尤其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力、態度和方法以及情感等因素。同時,還要關注到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是否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學生是否對學習感興趣,是否喚醒了學生的潛意識,智能特點有沒有得到發揮等方面。教師要創造性地組織教材,設計教法,并能在課堂上針對學情變化及時調控課堂,靈活施教。因此,在教學評價時要遵循以下學習理念。
2.1 課程評價理念。
(1)以學生為中心。課改前,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緊扣教材,按教材中知識體系進行講解,學生成了容器,只是被動接受,聽老師灌輸大量枯燥的、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課后又是題海戰術,雖然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機械的訓練,記住了很多的東西,但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學生就失去了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智力和情感也得不到發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勤于動腦、動手,并且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通過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歸納總結信息,在切身的體驗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它是知識呈現的一種方式,它不是規范化的確定內容,不能把教學當成是教師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學生機械地學“教材”,這種教學方式會沖擊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曲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而應該把教材看成一個知識體系的載體,通過與教材對話,把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思考、感悟和體驗以及搜集到的各種相關的材料作為重要的課程內容,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碰撞,產生創造智慧的過程,這樣不僅激發了教師和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而且使課程融合了情感,變得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有活力。
2.2 評教學目標。
(1)注重三維目標的統一。以前的教學只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對過程和方法的落實,知識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而對情感因素基本上就忽略了,教學評價的重點也放在了知識和技能上了,這樣就割裂了三維目標,使教學評價產生了偏差。所以我們在教學評價時要注重三維目標并舉,既要重視掌握基本技能和結論性知識,又要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
(2)注重預設性和生成性目標關系。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既統一又有區別。預設性目標是教師根據學情按照教材所呈現的知識體系,依據課標理論指導進行有序教學而確立的教學目標。生成性教學目標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能力、情感及興趣等素質發展的本質要求而形成的目標。在教學評價時不能緊盯著教案,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地死扣過程,這種呆板的教學評價忽視了學情的存在。
2.3 評教學結果。教學結果是檢測一堂課成敗的關鍵點,但不是終結點,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1)教材呈現的知識技能學生掌握了沒有,能不能達到融會貫通,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應用。(2)所獲取的知識技能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同學的合作研究而獲得的。(3)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否獲得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否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是否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進步。(4)所學的經驗和方法是否能夠遷移到后續的學習、探究活動中。
總之,我們要掌握教學評價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學生形成能力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