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文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學 福建 漳浦 363200)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了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需著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這三個方面出發,全面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念,為學生的后期發展過程奠基。這也是目前教師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向,它能夠讓物理課堂教學變得更為有效。物理學科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高中教師需在教學模板知識時安排穿插物理實驗。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學生的實際感受,最終養成學生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的良好精神。
高中物理教師在進行物理實驗時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按照相關教學內容有意識的產生物理教學[1]。
例如在教學《長度的測量》這一實驗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準備筆筒這樣一個實驗素材,并要求學生利用游標卡尺來測量筆筒的內外徑和深度。這樣一來,教師就把學生日常常見的一種學習用具變成了實驗素材并完成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提高。在講授摩擦力計算時,教師則可以把手指放在黑板上,讓學生判斷手指所受到的摩擦力是靜摩擦力還是動摩擦力。教師借由可以總結出近摩擦力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利用平衡條件來了解靜摩擦力的實際計算方式。過后教師再將黑板擦沿黑板勻速滑下,使學生判斷黑板擦受到的摩擦力是否為滑動摩擦力。并給出相關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應用f=uFn來計算出摩擦力。這一系列的實驗過程都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教師可以利用好身邊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教學。活躍整個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日常事物,運用有效知識解釋生活問題,以此來做好生活與物理知識的實際串聯。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計劃的活動模式,同時它也是學生認知物理的源泉。教師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實踐,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2]。但是在傳統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往往只是要求學生進行機械操作,他們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親自體驗,這也導致了物理實驗課堂上的流于形式。
因此,在新型的物理課程改革模式下,教師需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給足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以及空間,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例如在教學《研究單擺的實驗》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分別測定30個周期的時間。過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發現問題——為什么單擺的周期會有不同的結果?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猜想也逐漸找出了問題的原因:原來正是因為測量方法的不正確,這才導致了擺長結果的不一樣。通過實驗討論,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注意實驗細節,這也比傳統的單一講解更具趣味性。又如在教學《慣性現象》這一實驗時,教師就可以拿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粉筆,從高空扔出使學生親自觀察粉筆的下落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物理實驗過程中他們的學習信心才能夠真正得到激發,教師需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以及實驗方法。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激發學生的物理求知欲望。
新的物理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更應該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的整體發展。教師需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重視整個實驗評價過程,以此來了解班級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的學習差異性。促使學生認識自我,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領域下養成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念。這也會樹立學生全新的科學價值觀,為學生的后期物理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首先要求學生觀察紙片與粉筆頭下落的情況。過后學生大多也會產生“重的物體下落的快”這樣一種想法,之后教師再要求學生觀察紙片與紙團下落實驗。學生會在實驗觀察中得知下落速度快慢與重力無關,教師通過逐步的實驗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得知“空氣阻力較小,物體下落一樣快”這樣一個實驗規律。在學習課堂上,教師需鼓勵學生自主評價自我學習過程,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缺點。幫助學生享受成功,最終將科學價值觀念演變為學生的自我意志。
物理實驗教學是奠基物理課堂教學的一大重要方案,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了學生在物理實驗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需注重學生情感以及價值觀念的培養,幫助學生突出自我主體地位。處理好日常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的,將更好的物理實驗內容傳遞給學生,以此來幫助學生在有效學習過程中成為物理實驗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