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雪
(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栗子房鎮中心小學 遼寧 大連 116415)
我國小學體育最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而農村小學體育器材資源缺乏,多媒體手段使用不了,場地對器材磨損較大,因而廢物利用以及資源開發就十分重要。
農村小學體育器材能達標的極少,當前我們農村小學上課所需器材主要以教育局配發、自己購買、簡單制作為主,和城市學校比起來,我們這樣農村小學爭取社會贊助來改善體育器材資源的可能性很小。本小學現擁有的體育器材來看,想達到《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還是有一定難度。
2.1 由于農村大部分是土操場,器材磨損較大,因此農村小學能安排專門的器材管理人員對行器材進行合理嚴格的管理、通風、定是維修、定時清點等,來增加器材的使用壽命。
2.2 教育學生要把學校的東西當成自家東西去使用去保管,勤儉持家,珍惜現有的器材,不要因為我們不合理的損耗導致器材報廢,使用完立刻送回庫房,如果有小的破損,要及時的用膠粘合或縫補,實在受損嚴重的可以找專門人來修理。
上好一節體育課跟場地、器材是分不開的,由于農村學校受場地、器材、氣候等因素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體育老師就要多動腦子,以經濟實用型為原則,結合本校情況利用廢棄的器材以及自制器材來輔助學生上好體育課。體育器械的重要特點就是多功能性。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一物多用,發揮體育器械的多元功能,我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3.1 自制器材。如:把喝完的礦泉水瓶用破衣服包裹著縫在一起做成體操小墊子,這樣既耐磨又可以達到每人一個墊子,增加課堂練習密度,解決了墊上活動墊子不夠的問題。也可以把墊子折疊成“A”字型來練習跨越和彈跳。利用鋼絲圍成圓圈,在纏上五彩的繩子,制作成五彩鐵環,學生跳、鉆、套等游戲興趣極大。短小的鋼筋焊成多框籃球架,在課堂上增加了練習密度的同時使學生熱愛體育課。用稻草編成繩子,然后插上木棍來當足球訓練的繩梯,大大提高了訓練密度。用礦泉水瓶簡單包裝下用途就更大了,例如:做固定目標靶子、游戲保齡球、運球的障礙標志、播種與收割游戲等等,很多簡單的東西稍微包裝一下就可以有很多的用途,提高了課堂的使用率。
3.2 變廢為寶。利用廢舊物、生活物品、生活設施和生活工具等加以改裝,成為學生喜歡的體育器材,不僅使學生達到鍛煉效果,而且調動學生積極性。如:把破損的足球、籃球、排球里面裝入廢紙,用繩子拴起來可以踢球、頭頂球、拋球、保齡球等。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安全性也得到保障。舊輪胎染上顏色,學生鉆、跳、推等,在游戲中發展了上肢力量,鍛煉學生腿部力量,身體素質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廢棄的跨欄架經過簡單的修改可以當成小足球門、穿越障礙等來使用。
新課程的改革實施中,教師為了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根據教材和學生自身的特點,鼓勵師生共同制作一些體育器材用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但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4.1 安全性。體育與健康課主要是鍛煉學生身體以及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主要目的,但在教學過程中器材使用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一方面是制作器材本身要有一定的安全性,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年級來使用器材,課前老師做好對器材的驗收,確保學生使用安全。
4.2 經濟型。由于農村小學的經費有限,在開發制作器材前教師需要預算下器材的花費,我們盡量去選擇廢物利用,少的改動大的利用。我們也利用當地資源開發經濟適用的器材來調動學生運動參與性。
4.3 實用型。在體育器材的制作中,實用型、多功能型是前提條件,要運用到多種體育運動項目中,讓學生體會到利用器材上體育課鍛煉身體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玩中達到鍛煉的目的,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5.1 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通過自己制作器材,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
5.2 多樣的器材,多樣的功能不僅豐富了體育課堂達到了練習密度,而且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在玩中學技術,同時鍛煉身體。
5.3 利用農村特有的器材資源,豐富教育內容,拓展學生視野,滿足學生在課堂上的更多需求,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5.4 器材的多功能型是解決器材缺乏的最好方法,轉換視角和思維方式一物多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課堂時效性。
當今體育課的方式是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單一、枯燥無味的體育活動只會使學生厭倦體育,通過自己制作開發來發展學生觀察、練習、創造能力。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多樣性,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