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寧寧 馬兆于
(江蘇省盱眙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 盱眙 211700)
哲學中一般都認為幸福不僅是一種主觀感受,也是一種客觀存在,與人的理想、德性與實踐活動密切相連。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靈魂的現實活動,其它一切或者是它的必然附屬品,或者是為它本性所有的手段和運用。幸福是通過德性,通過學習和培養得到的,那么,它也是最神圣的東西之一。因為德性的嘉獎和至善的目的,人所共知,乃是神圣的東西,是至福。他反復強調,一個高尚人的活動,其本身就是優越的,從而是幸福的。
教育是教師生存的一種方式,教育的本意在于發展人的本性,為人類造福。結合教師職業的特點,不難得出,教師職業幸福就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產生的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和體味人生價值,并獲得自我發展的精神體驗狀態。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滲透著教師的精神體悟,維系著教師職業幸福的各種狀態體驗。[1]
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然而,這一重要價值以前被人們普遍忽視,包括被一些強調教育與生活關系的教育家所忽視。[2]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人,人們漸漸地開始關注人的個體生命,但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及其生命價值的實現,往往忽視了教師生命價值的實現。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承擔著教學重任,備課、授課、批改作業、參與教學改革等等繁瑣的工作,使許多教師無暇顧及自身生命價值的實現,也很少體驗到教師職業帶給他們的幸福感。而能否讓教師體驗到職業幸福,關乎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幸福成長,沒有教師幸福的教,就不會有學生幸福的學。
在此,應首先區分"教師幸福"與 "教師職業幸福"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不難看出, "教師幸福" 包含"教師職業幸福","教師幸福"是包括教師整個幸福體驗的因素。如物質幸福、精神幸福等,"教師職業幸福"而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為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獲得自身發展的一種精神愉悅狀態;是教師自由和諧發展的教師職業幸福主要來源于教師的自身體悟、學生愛的回報以及社會的認可。教師職業幸福就是指教師在教育工作中需要獲得滿足,自由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發揮自己潛能并伴隨著力量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同時作者是從教師交往對象的特殊性——人,這一角度,提出教師幸福的可能性。指出教師要獲得幸福的條件是首先要轉變職業意識,把教育從崇高的職業看成是幸福的職業。從精神性來看,教師職業幸福是教師實現自我生命價值與教育價值的統一、是享受與發展的統一、是教師主觀努力與客觀存在的統一。
2.1 教師職業幸福是教師實現自我生命價值與教育價值的統一。拋開教師的職業道德講,教師首先是一個自然人,一個有著自我生命價值追求的普通人。教育的基礎是培養人,教育的價值最重要落實在人的培養上,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教育以人生價值的實現為旨歸,教育的真義是使人幸福,教師應當理直氣壯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從事自己的職業活動。教育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帶來幸福的教育,教師幸福是學生幸福學習、生活的前提,是實現教育價值的必然要求。
2.2 教師職業幸福是享受與發展的統一。教師職業幸福來自精神的愉悅,是經教師自我努力與發展而獲得的,是對現實的一種理想超越。在以往的職業倫理道德中,強調更多的是教師的奉獻精神,正如一些學校的口號所示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職業道德和責任來看,這些提法不無合理,但是,考慮到對教師的生命關懷,教師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也應享受到幸福與自我的發展。[3]享受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與動力,過度限制享受和欲望就是限制人的存在和發展。教師職業幸福不能遠離人的生活。如果教師為了得到所謂的幸福而遠離人的生活,那么這種幸福就不是人的幸福。教師職業幸福應該是享受與發展的相互統一,而不是一味地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輕視了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對于幸福的教師來說,教學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生活的過程,而不是犧牲,教學活動是有豐富創造性的活動,而不是機械的簡單重復。
2.3 教師職業幸福是主觀努力與客觀存在的統一。從"教"與"學"這一互動的教學過程來看,教師職業幸福只能在教育活動中才能實現,是教師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相輔相成的結果。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為前提,相互促進,前者以后者的幸福學習狀態為前提,后者以前者的幸福教學為基礎,兩者缺一不可。教學活動為教師發揮專業特長、施展人格魅力提供了平臺,教師只有將自己的職業理想在此付諸實踐,才能體會到職業帶來的樂趣,才能獲得到職業幸福。沒有健康的價值需求與追求的人必定是遠離幸福的人,提升人的人生追求本身就是提升人的幸福水平的前提,幸福存在于人生的實現過程。一個人的生命力在何種程度上得到健康張揚,其創造力在何種程度上得到發揮,其潛能在何種程度上得到實現,其幸福也就在何種程度上得到實現。通過 "傳道、授業、解惑",提高了學生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道德養成,使學生最終貢獻于社會,成為有用人才,教師就獲得了真正的職業幸福。由此看出,教師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才可獲得職業帶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