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秋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機關幼兒園 福建 寧德 3522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使幼兒數學教育是注重幼兒情感體驗,倡導快樂有趣的學習的教育理念,培養幼兒主動探究學習的能力”。可見,讓幼兒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在生活、游戲中產生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那么,該如何讓幼兒數學教育與生活融合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談談如下的見解。
“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這是《綱要》所倡導的教育理念。陌生的、缺乏相關聯知識經驗準備的數學學習活動,幼兒只會依賴老師被動地獲得知識,難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因此,應充分利用幼兒熟悉的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在數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幼兒熟悉的自然環境來擴展幼兒學習空間。如利用幼兒園內貼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磁磚,開展“找不同的磁磚”活動。借助“教室周圍有幾種顏色、幾種形狀的磁磚?”、“這些磁磚是怎么排的?”、“哪些形狀在上面、哪些形狀在下面?”等等,讓幼兒反復觀察比較、記錄,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分類、排序能力,同時還能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幾何圖形,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組合與分解的變化。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晦澀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為此,幼兒數學學習應在幼兒生活中,使幼兒感受到數并不是看不見的枯燥的,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幼兒園的養殖角是幼兒喜歡和熟悉的地方,幼兒每天一來園就圍著觀察不停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如飼養小蝌蚪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并記錄:“有幾只小蝌蚪?”、“長了后腿的有幾只?”、“長了前腿的有幾只”、“脫掉尾巴的有幾只”等等,在觀察、對比、討論從中培養了幼兒數數及分類統計的數學能力。這些通過留意身邊的環境,擴展了幼兒生活和學習數學的空間。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許多游戲能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有趣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數學的經驗。
如教小班幼兒認識幾何圖形時,以游戲“喂小動物吃餅干”的形式進行學習,幼兒拿著調羹給不同嘴形的小動物喂不同形狀的餅干,一個個玩得樂此不彼,還邊喂邊說:我喂小豬吃三角形的餅干,它的嘴巴也是三角形的,我喂小青蛙吃圓形的餅干,它的嘴巴也是圓形的……將抽象的數的概念與具體生活經驗結合,讓幼兒在游戲中認識幾何圖形。在大班玩沙游戲“做蛋糕”中,幼兒用幾何形體的玩沙模具進行按、壓、印制出一個個不同形狀的“蛋糕”,然后進行“分蛋糕”,鼓勵幼兒想辦法把一個蛋糕分成兩塊或四塊一樣大,每個幼兒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反復做“蛋糕”分“蛋糕”不覺乏味。在這一過程中把幾何形體的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活動中,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與有趣的游戲結合起來,不但鞏固了幼兒對幾何形體的認識,還輕松愉快的學習了等分知識。
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分析解釋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就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表現。如每天的點心讓幼兒輪流當值日生來分發餐具,每組六個人請一個組長去領餐具,讓幼兒在操作中感受一一對應關系,六個人要六份碗和調羹;幫助分發餅干和小鳥蛋的點心時,餅干每人五塊、西紅柿每人兩個,該怎么分才會更快分完呢?通過分發,使幼兒懂得五塊五塊地分和兩個兩個地分,要比一塊一塊地分更快分發完。
數學來源于生活,越是貼近幼兒生活的,越是幼兒熟悉的東西,幼兒越喜歡。如在“生活中的數字”活動中,為了讓幼兒體驗數字的有趣和神奇,感知數字排列順序的多樣化,設計了幼兒生活中常見“號碼對獎”環節,讓幼兒在認數字號碼、自己編數字號碼、參與對獎等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有趣。此外,還可以通過讓幼兒尋找生活中的數,如電話號碼,車牌號碼、門牌號、樓房號、毛巾水杯上的號碼、人民幣上的數字……讓幼兒感受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與幼兒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應結合幼兒的年齡及思維特點,把數學教育活動生活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的、生動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幼兒數學教育滲透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