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陳
(福建省武夷山市洋莊老區學校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辯證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讓學生可以明白黑白、認清是非、正義與非正義,歷史的核心素養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以及歷史價值觀,教師要爭取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在課堂中建立信心,能夠從前人的事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分層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意思是要正確認識分層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可以在班級內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在面對學生、教師以及家長如何看待的問題,對此把建立正確的分層觀念作為實施歷史分層教學的首要內容,務必使得他們認識到分層是因為學生的發展,并不是在給學生劃分等級,也只要做到真正的按實際情況去分層,才能改變以往著眼于少數優秀學生或者“齊步走”的狀況,歷史教師只有給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才能促使有差異的學生得到普遍發展,脫離那些不切實際、無用的教學,盡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真正的教學中的平等。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我們應當重視對學生的核心素質的培養,為了落實這一教學的改革趨勢,還需要從五大歷史核心素養入手,并且結合有效的教學嘗試,如繪制歷史時間鏈,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能力,以歷史事件為據,激發學生理解表達與解釋分析,汲取經驗與教訓,樹立正確的歷史情感價值觀念等,讓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使素質教育改革落實到位。
2.1 教師掌握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歷史課堂上采用分層教學法,首先教師一定要對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了解清楚,還要掌握學生的歷史基礎、學習技能、智力因素、學習品質以及學習興趣等,在對這些情況了解清楚全面之后在實施分層,對于學生的分類一定要科學合理,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實施分層教學。我們在歷史課堂中的分層教學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不同愛好。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的學習中,教學目標需要學生了解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元謀人,以及了解北京人的發展、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礎知識,思考北京人發現的科學意義,教師不要以偏概全,所以通過網絡和書籍查找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習掌握到知識,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發展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能找到自己的愛好,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樂觀的對待每個學生的發展樹立學生之間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
2.2 歷史課堂實施分層教學構建不同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展每個學生為理念,從而在歷史的教學課堂上科學合理的建構教學內容,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且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敢于向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發起挑戰,改變傳統“統一的鋼性”標準,學生的學習基礎有薄厚之分,但是我們的教學一定要先淺后深循序漸進的方法,將歷史教材的內容劃分成不同層次。例如在《原始農耕生活》的學習中,教學目標要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以及原始農業的發展,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片或者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陳述歷史問題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掌握用表格進行歸納和分析的學習方法,提高作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能力,通過展示文物圖片以及提出問題,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在學習中使學生學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并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將本課的知識點分成不同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最終使學生認同或者創造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
2.3 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自主學習能力。歷史教師在備課中就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分類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對于其中層次較高的學生可以適當的提高教學要求,然后依次遞減。歷史教學內容中的核心是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以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人類社會以及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按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規律向前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例如在《遠古的傳說》的學習中,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華夏族的形成,炎帝、黃帝的重要發明,堯舜禹的禪讓等遠古傳說,并且搜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以及大禹治水等資料,講述相關傳說故事,思考和認識傳說與史實的區別,認識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作的貢獻,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體驗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學習大禹的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本文的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了解華夏族的形成,明確中華民族的發展,炎黃子孫的由來,教師將這些核心素養所涵蓋的內容,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要打造高質量的歷史課堂,基于核心素養下運用分層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