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中學
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外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以語言為工具,讓各種文化進行對話。因此,外語教學中應滲透文化思想,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語言反映文化特色,將二者貫穿始終才能高效教好英語,高效學好英語。
1.稱呼。中文對人的稱呼,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則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他們一般把Mr,Mrs,Miss和Ms放在姓前稱呼別人。另外,如 Professor,Doctor,Nurse、Captain,President等頭銜也可以放在姓前使用。同時,這幾個頭銜可以單獨使用,例如,Doctor,please give me a hand.但Teacher、Master在英語中卻不能這樣使用。
2.打招呼。在正式場合下,中國人見面相互問“您好”,而外國人相互問“How do you do!”,在這一點上,二者基本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漢文化的“您好”是從英語文化泊來的。而在非正式場合,中國人相見時常問“吃了嗎?”“/上班呀?”。而西方人則說:
A:How are you(doing)?B:Fine,thank you.And you?
或: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3.介紹。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介紹。自我介紹方面,中國人以“自謙”為美德。西方人則實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縮小,以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并獲得賞識。
在介紹他人時,中西方人基本相同,都盡量揀被介紹者喜好的東西來講。但在介紹方式上則略有不同。中國文化重視尊老,一般是將年長者、位高者介紹給年輕者、位卑者;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如果是同輩,且又有男有女,中國人習慣按年齡大小去介紹,而西方人一般是將男方先介紹給女方。
4.稱贊(夸獎)。在中國文化中,“謙虛”無疑是一種美德。日常生活中對待別人的稱贊與表揚時,總是要謙虛地說上兩句“哪里,哪里!”“不行,我不行”。而西方文化則崇尚稱贊與夸獎,他們把稱贊與夸獎看成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所以,當一個人得到另一個人的稱贊時,通常的反應是感謝。
接受祝賀和贊揚時,應先表示感謝,即使對方的祝賀不乏溢美之辭,也不能用所謂的自謙來拒絕;其次贊揚就是一種禮貌語言。了解了這一點,在聽到對方的贊語后,就不會手足無措,慌不擇言地回答“No,no.”,而是大大方方地回答“Thank you.”了。
1.在語言的諸要素中,詞匯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了解目標語文化,就難以理解某些詞語的意義。在漢語中,“狗”一般用于貶義;但在西方,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被作為寵物來飼養,多屬中義和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2.英語成語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一大難點,若按字面逐字翻譯,往往會鬧出笑話,如,“There are no flies on him.”如按字面意思應譯為:“他身上沒有蒼蠅”。可實際上是指“他很能干、聰明,不會上當受騙”。
3.下面列舉一些常用詞匯使用的例子。(1)“親愛的”在英語書信的開頭常用Dear Sir/Madam等。但中國學生用英語寫信時卻不大敢用“dear”,特別是異性之間。漢語的“親愛的”和英語的“dear”則是寫信常規需要,不認識的人之間,也可用“dear”.(2)welcome“歡迎”大多數英語學習者都會在接受別人感謝時說,“You’re welcome.”但有些學生把welcome搬到漢語的某些結構中。如“welcome you”成了典型的漢式英語。Welcome常用在be welcomed to結構或welcome to…結構中。(3)藍色的”英語中,藍色通常表示“憂郁”,“不快”。例如in a blue mood或in the blues意為“悶悶不樂”。a 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過了愉快的周末后,周一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學,所以情緒不佳。漢語中,藍色沒有這層含義。
在日常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正確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更好地掌握好上面談到的諸項差異,提高學生的成績,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有意識地提高文化素養。作為英語教師,要實現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合,就必須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全方位地豐富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對比的形式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找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避免無意識地用母語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套用英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所學不是中國式英語,才能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加順暢。
2.有意識地將文化知識融合于教學之中。在缺少語言環境的條件下,除開設有關課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多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具體的文化信息。如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等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文化,讓學生體會到在具體情況下同一種語義的不同表達方式,加強其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激發和發展其學習英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