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征之一,學語文的目的是用語文,習作能力是學生用語文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也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式。小學三年級是學生作文的起步階段,更是語言積累并展現的關鍵時期。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獲取素材,學習范文、領悟方法,創新形式、拓寬思路,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其主動積累的習慣,不放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為今后寫作打下較為牢固的基礎,讓學生愛上作文,最終提高習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新課標對三年級學生習作提出了“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的具體要求。如何獲得寫作素材?留心觀察和感知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寫作中往往會遇到沒話可說、沒內容可寫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學生沒能真正做到感知生活、融入生活,對于生活以及周圍發生的事情缺少觀察力,對于身邊發生的事情缺乏關注,熟視無睹。實際上,故事發生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每一個角落、每個人身邊。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細致、耐心地打開生活的大門,對于所看到和所感知到的事物融入自己深刻的思考。只要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留心周圍事物,就能獲取素材,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1.多觀察,累積素材。教會學生用眼睛觀察周圍的事物。無論是從遠處到近處,還是從整體到局部,觀察事物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結論也會不同,要時刻保持一顆關注周圍事物的心,學會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當觀察成為一種習慣,學生的作文中就有了他眼中的生活。當蘋果成熟后,引導學生不論是在家里,還是進入超市,亦或是走在街上,看到蘋果后,都要仔細觀察,如看看品種、大小、顏色、形狀、花紋等。經過這樣的指導過程后,學生描述:“蘋果紅紅的,圓圓的。有的蘋果上面還有深紅色條紋,像穿了一件條紋外衣,很漂亮;有的蘋果頂上還有五個高高突起的棱,像五角星一樣,非常有趣。”觀察是一種重要的建構方式,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覺的理解并積累寫作材料。所以,教師應花費時間并抓住機會,經常帶領學生融入自然、感知自然,積累他們的所聽、所見、所感。
更為關鍵的是,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感知方式來體驗生活,例如定點觀察、有序觀察等,以提高他們多視角、全方位地對周圍事物靈敏觀察的能力。如,校園內有幾棵大梨樹,不同的季節,它們會展示出不同的風姿。教師要帶著學生到操場,走近大梨樹,觀察葉子的變化、梨花的盛開以及果實的誘人。只要學生養成了時刻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就會積累寫作素材,就不會覺得寫作困難,也就會愛上寫作。
2.多角度,細化素材。指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細節,細化素材。不僅觀察外表,還要憑借嗅覺、味覺、觸覺等來感知。味道不僅僅是浮于表面的,還應當深入其中。有時候在這里是一種味道,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又變成了另外一種味道?;▋旱南銡馐乔逖诺?,還是濃烈的?葡萄是酸甜的,還是純甜的?空氣是清新的,還是芳香的?這時讓學生用鼻子多嗅嗅,那么作文中的生活也會千姿百態,富有生活氣息。
例如,學生看到蘋果就會想到蘋果的酸甜和香味。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蘋果進行多角度觀察,從外到內,由面到點,不僅觀察蘋果的外部,還要讓他們觀察蘋果切開后的樣子、顏色等,用心感受。學生的描寫便更加生動有趣:“蘋果的品種真多,有紅紅的‘富士’、黃黃的‘香蕉’、綠綠的‘青蘋’、又紅又紫的‘花牛’……切開‘富士’咬一大口,真是又脆又甜,好吃極了!蘋果不僅好吃,還是‘營養大師’呢!”觀察了生活,細化了素材,習作表達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3.多想象,延伸素材。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教師在每一次、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都有意識地激發誘導,大多數學生都能產生豐富而又奇特的想象,獲得思維碰撞的靈感[1]。大家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圓圈在一年級學生的眼中千奇百怪:是零,是圓圈,是水泡,是月亮,也可能是太陽……可見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多么充滿創意的世界,所以課堂教學實踐也應該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實踐過程。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的思維長上翅膀。學生在學習了“童話”“寓言故事”單元后,他們這樣編寫:“紅蘋果指著自己的花外衣說:‘我有鮮艷喜慶的外衣,誰都喜歡我?!S蘋果撇撇嘴輕蔑地說:‘我的味道像香蕉,大人小孩都更喜歡我?!旨t又紫的蘋果昂起頭驕傲地說:‘我還有一個名字叫元帥,是蘋果中的老大。’”激發了想象力,學生眼中的生活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從文本入手,總結寫作方法,激發學生表達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掌握簡單有效的表達方法。其實,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范本,可以將課文的表達方法作為教學依據,使學生逐步取得創新和進步的空間。
許多人認為寫作是創作過程,不應對學生規定過多的條條框框。但事實上,假若小學生不了解作文的基本知識,一篇優秀的作文又從何可得呢?而且三年級是學生開始學習寫作的最重要的階段,所以學生應當先從作文的基本模式開始學習,讓學生明白作文的開頭、結尾,以及過程如何清楚表達,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1.明晰開頭顯主題。好的開頭是習作成功的一半。就如火箭發射一樣,火箭頭動力足,發射才能更遠、更準。習作的頭開好了,下面的表述也會自然順暢,才會洋洋灑灑,才思泉涌。如,《秋天的雨》一文的開頭讓學生了解了作文的開頭需要點明主旨;《燕子》一文的開頭開門見山,直接入題;《灰雀》一文的開頭就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明晰了開頭方法,學生的表達才能自然得體。
2.清晰結尾升內涵。新課標要求小學中年級學生要樂于書面表達。有了好的開頭,作文的結尾也非常關鍵,它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雖然三年級習作要求“樂表達,寫清楚”即可,但范文中典型的結尾方法仍然需要在教學中加以滲透,讓學生慢慢領悟。如,《大青樹下的小學》《海濱小城》等課文在結尾部分點明文章的主旨;《不懂就要問》《掌聲》直接寫出了故事的結局,發人深??;《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自然結尾,留下空白,激起讀者的好奇心,學生要慢慢領悟各種結尾的妙處。
3.仿寫過程創意境。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精美的范文,經典的詩詞、優美的散文、有趣的童話寓言等,文中有序的表達、形象生動的語言都是仿寫的內容,只要抓住契機,練寫就不會機械單調。學完《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后,學習作者的有序表達,學生這樣寫校園的大梨樹:“我喜歡挺拔的白楊,也喜歡婀娜的垂柳,更喜歡校園里遒勁高大的梨樹。春天,枝頭上雪白的花瓣,在細嫩綠葉的襯托下,無比美麗。夏天,梨樹的葉子又綠又密,仿佛是一把撐開的大綠傘。秋天,梨子即將成熟,果實黃燦燦的,看上去像一個個金色的小吊鐘。冬天,大梨樹就像站崗的士兵一樣迎風挺立在那里,好像在保護我們校園的安全,又像是在積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到來?!睂W完了《火燒云》,學生這樣寫:“天空中出現了一只小倉鼠,那只小倉鼠好像很害怕的樣子,四處亂竄,原來后面有一條蛇在緊緊追趕它,追著追著小倉鼠不見了,蛇也不見了?!边@樣適時地練筆,學生就會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清楚,習作的意境才會更深遠。
1.實踐活動拓題材。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能夠充分激發出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在理解和動手的實踐過程中,不僅可以充分展現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融入情感與興趣,豐富寫作的材料,拓寬表述角度。如,綜合實踐、科學實驗、種花植草、體育鍛煉、勞動體驗等,通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充實自己的業余生活,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當被要求寫出他們熟識的人時,可以是游戲時可愛的小伙伴,可以是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可以是烈日下保障安全的警察叔叔……如果選擇親切而勤勞的母親,可以寫如何關心自己,亦可選擇如何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還可從鄰里關系、關愛他人的角度去表述,這樣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將會更加豐滿、更加動人。
2.情景再現拓內容。“情景再現”指的是讓學生表演作文中出現的角色,基于角色的言行舉止以及一顰一笑,重現當時的事件,使得表演者以及觀看者能夠身臨其境,了解到當時所發生事情的全過程,使得學生可以更加生動地還原出生活經歷的事情,寫出的作文將更加富有真情實感。如,課本劇、小品等題材的表演可以使得學生快速進入角色,豐富表達內容,獲取寫作的素材。
3.課外閱讀拓表達。習作要求學生用書面語言描述出他們眼中的生活,可大多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使用規范、準確且優美的語言進行表述[2]。廣博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擴展見聞,開拓思維,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盡管每天的語文課上學生都在閱讀,但閱讀量很有限。而且每一篇文本的選擇,都是按不同的單元主題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章,因此語言的習得就比較局限。此時學生就可以通過課外閱讀積累優美詞句和不同的表達方法,在習作中加以運用,使自己的表達更加豐富而生動。
留心觀察,積累素材,領悟方法,明晰思路。學生會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放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愛上作文,主動記錄,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最終提高寫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