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1.成都建工建材有限責任公司; 2.成都交子商業保理有限公司
截止2019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3000萬家,是創業創新、擴大就業、活躍經濟、便民利民的主要力量。2018年8月21日,劉鶴副總理在主持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用“五六七八九”生動鮮明地總結了當前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發揮的作用,即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是金融類企業特別是國有金融類企業“脫虛向實、服務實體”初心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風云突變,經濟周期與技術周期進入調整期,中小企業面臨著需求下降、成本上升、融資渠道不暢、創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發展問題,但“融資難、融資貴”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第一桎梏。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雖成果顯著,但在支持中小企業方面,金融覆蓋程度仍然較低。中國中小企業協會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以貿易融資項下應收賬款類融資為例,2018年全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已超過13萬億元,但只有1萬億元融資需求得以滿足且主要為大型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而處于供應鏈尾端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近12萬億元,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中小企業由于體量規模小、抵質押物缺乏、信用記錄不完善、經營質量與核心技術普通等現象,在融資中存在信息不透明、不良率高的問題。傳統融資模式如銀行信貸、融資租賃、小貸、擔保等金融機構或類金融機構在面對中小微企業時,往往因前述因素制約而不敢貸、不愿貸,若違反市場規律強行放貸則往往面臨中小企業淘汰率高企、金融機構不良與壞賬高企后果,金融機構在對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嫌貧愛富、旱澇不均”是客觀無奈。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及時出臺了鼓勵、扶持中小企業公平融資、創新融資等系列政策措施。2017年3月,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銀發〔2017〕58號),要求“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產品和服務”①;2019年4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研究促進中小企業依托應收賬款、供應鏈金融等進行融資”;2020年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鼓勵發展訂單、倉單、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產品,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與復工復產。
在國家深化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的宏觀背景下,供應鏈金融—特別是商業保理模式迎來了高速發展期。隨著市場經濟中信用交易占比的提高,商業保理將為供應鏈鏈條上的中小企業提供更為高效、便捷和專業的融資服務,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保理是保理商圍繞中小企業對大型/核心企業應收賬款開展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在保理業務中,中小企業(供應商)將其基于向核心企業銷售有形商品或無形服務而產生的應收帳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為賣方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賬戶管理、催收管理與壞賬擔保系列服務。
保理業務模式(詳見下圖)不同于一般的資產抵押貸款,在保理業務中,融資人與還款人分離,保理業務質量是基于應收賬款的質量/還款人的信用,而不像傳統信貸業務那樣倚重于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狀況。因此,保理業務特別適用于信用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融資。此外,在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商業環境中,保理有利于減輕資金機構對借款人信息不透明的問題。
保理業務模式利用大型/核心企業經營穩健、融資額度過剩、融資利率較低等優點,通過應收賬款債權轉讓,即中小企業借款、核心企業還款方式,實現中小企業融資“征用”核心企業優質信用,實現了供應商、核心企業、資金機構三方共贏。金融機構融資服務不再局限于中小企業有形的可抵押資產,更多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對供應鏈參與成員進行整體的資信評估,放寬了對制造業中小企業的融資準入門檻,體現出對中小企業的包容和普惠性優點。

與銀行等傳統信貸工具比較,商業保理把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而非只關注中小企業個體信用,中小企業得以實現借用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優質信用為自身融資;此外,核心企業將自身剩余信用、低息信用“共享”給中小企業,在不占用核企信用額度、優化資產負債表的同時拉長了賬期,實現了共贏。
筆者所在的成都某市屬國有商業保理公司,在市委、市政府領導部署下積極承擔國有企業經濟責任、政治責任與社會責任,積極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復工復產,服務地方中小企業與實體經濟發展。現將日常工作中的一點體會認知拋磚引玉,為保理行業發展建言獻策,以期待與監管機構、廣大同仁共同推動商業保理行業穩健、創新發展。
在“新型冠狀”疫情最為嚴重的2020年二季度,筆者推動公司論證、落地電子簽章技術,并隨即同疫情輿論風暴中心—武漢市的兩家小微企業以數據電文形式簽訂了兩份電子合同,共發放保理款280萬元。簽訂過程中,供應商注冊認證約一小時,雙方線上簽署用時僅十分鐘。經了解,我司成為四川地區首個應用電子簽章的商業保理公司,切實解決了疫情重災區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提升了公司服務效率和質量。
電子簽章方式有利于實現電子合同固化與防篡改,解決了公司電子合同的主要風險問題。同時,結合法院判例與法律顧問意見,電子簽章能保證公司合同的真實有效,有助于防范業務的操作風險并增強了交易的法律安全保障。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科技創新已層出不窮,大數據、區塊鏈、云服務等技術手段已經從理論走向實操,正逐步運用在商業保理業務保前盡調、保中審查、保后管理、催收與資產處置等各個環節。
比如,與擔保、小貸、租賃等模式相比,保理抵質押物更弱,授信與風控基于真實的貿易往來,在借款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貿易往來中更注重把控“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四流信息。IBM、金蝶等國內外系統商已推出云服務(參見下圖),通過發票單據、物流單據、財務系統等實現四流數據連續、完整跟蹤,讓物流與資金流統一,助力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

再比如,商業保理業務風控重心是驗證交易真實性與核心企業確權。在商超、醫藥、百貨等高周轉行業中,人工操作往往差錯率高、效率低,單靠人工難以準確、及時把控前述要點。筆者所在保理公司正與金融科技公司、核心企業研究合作,通過保理公司與核心企業系統對接、數據驗證等方式把握風控要點,提高業務效率。
商業保理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的重要補充,中小企業通過對核心企業應收賬款債權轉讓的方式“共享”核企優質信用,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與此同時,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國商業保理公司還處于轉型發展的起步期,廣大同仁應深化內功、創新發展,優化保理業務流程、產品與技術,共同做大做實我國商業保理行業,服務中小企業與實體經濟發展。
注釋:
① “大力發展產業鏈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依托制造業產業鏈核心企業,積極開展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票據貼現、保理等各種形式的產業鏈金融業務,有效滿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