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526000)劉啟冀 莫麗妮 滕英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改變,審美需求不斷提高,在口腔醫學中對美容提出新要求;尤其是上前牙缺失病例,由于美容受到較大影響,上前牙的美容修復越來越受到關注。但由于上前牙缺失致病因素較多,如牙周病、齲齒、上前牙外傷等,且部分患者伴有唇側牙槽骨缺損,極大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1];僅憑單一活動義齒修復或種植修復、固定修復等,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比如牙齦乳頭萎縮、牙齦炎、食物嵌塞等,不能滿足患者對美學需求。GBR手術是目前臨床中治療上前牙缺失伴唇側骨缺損首選方案,該技術首先對牙槽骨豐滿度進行修復治療,再進行常規的活動義齒修復或牙體種植修復等常規治療。但隨著人們對于審美要求的提高,有學者認為,對于上前牙缺失伴唇側骨缺損患者,僅接受GBR術后修復,雖然能夠起到良好治療效果,但對于術后牙美觀度較低,無法滿足臨床實際需求。鑒于此,本研究對15例患者運用GBR技術聯合臨時橋體引導牙齦塑形治療,觀察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30例上前牙缺失伴唇側骨缺損患者,按入院順序分組,對照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齡21~60歲,平均(43.5±2.8)歲;觀察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齡20~59歲,平均(44.1±3.6)歲。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同意參與研究;兩組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方法 術前對患者牙槽骨估量、骨質等利用CBCT測量技術進行檢測,包括:鼻腭孔與牙槽嵴頂距離、鼻底與牙槽嵴頂距離,牙槽嵴唇側骨缺損寬度與范圍等。術前給予患者口服抗生素藥物支持,甲派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支持,手術切口采用常規梯形切口,將黏骨膜瓣翻開,確保牙槽窩與唇側牙槽骨充分暴露,將牙槽窩內牙體碎片、牙周膜等殘留物進行充分刮除,并對牙槽窩進行反復沖洗。觀察組:采用GBR技術,即:在骨缺損處采用Bio-Oss骨填充材料填充壓實,恢復牙槽骨形態,再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覆蓋,復位無張力的軟組織,嚴密縫合,10天拆線,同時制作無壓力式臨時橋體與鄰牙粘接固定,引導牙齦塑形。對照組:單純使用GBR技術。
附表1 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PES評分比較(±s)

附表1 兩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PES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進行比較,#P<0.05。
項目 觀察組(n=15) 對照組(n=15)3個月 6個月 3個月 6個月唇側齦緣高度 1.58±0.25# 1.60±0.22# 1.34±0.26 1.39±0.24唇側齦緣弧度 1.50±0.12# 1.54±0.15# 1.32±0.11 1.35±0.15軟組織顏色 1.58±0.21 1.61±0.23 1.42±0.12 1.44±0.11軟組織質地 1.55±0.17 1.57±0.20 1.40±0.13 1.41±0.12遠中牙齦乳頭 1.53±0.11# 1.54±0.20# 1.45±0.10 1.48±0.16近中牙齦乳頭 1.44±0.15# 1.46±0.20# 1.39±0.12 1.40±0.18總分 9.18±0.28# 9.32±0.30# 8.22±0.31 8.47±0.29
附表2 兩組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比較(±s)

附表2 兩組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比較(±s)
注:與本組3個月對比,*P<0.05;與對照組進行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近中牙齦乳頭水平(mm) 遠中牙齦乳頭水平(mm) 齦緣水平線(mm)觀察組 術后3個月 5.24±1.15# 5.52±0.35# 10.83±0.27#術后6個月 5.11±1.11#* 5.41±0.37#* 10.02±0.26#*對照組 術后3個月 6.09±1.02 6.22±0.47 11.37±0.28術后6個月 5.92±1.13 6.11±0.50 11.30±0.31
1.3 觀察指標 分別評價術后3個月、6個月兩組患者牙齦軟組織美學情況,采用紅色美學指數(pink esthetic score,PES)評價,滿分為10分,評分>6分,即美學良好;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牙齦指數(GI)指標、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等指標變化。
1.4 統計學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21.0軟件分析,t檢驗與x2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2.1 比較兩組種植區牙齦軟組織美學情況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6個月與3個月比較種植區牙齦軟組織美學PES評分顯示,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統計學對比,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6個月PE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對比兩組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 研究顯示,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患者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與對照組比較,均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6個月與術后3個月對比,觀察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2.3 兩組牙齦軟組織GI對比 研究顯示,術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患者牙齦軟組織GI指標分別為(0.31±0.05)、(0.4 2±0.0 3),低于對照組的(0.38±0.07)、(0.57±0.12),差異統計學有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運動損傷、交通事故頻發,臨床意外上前牙缺失伴唇側牙槽骨缺損發生率逐年升高,對患者牙齒咬合功能、美觀、心理健康等造成嚴重影響[2]。臨床中對其主要采用外科手術修復治療,但人們發現,上前牙由其特殊解剖學結構,單一的固定修復治療,存在冠的長度不對稱、齦高線不對稱、橋體齦端不貼合等情況,術后種植體易形成“倒黑三角”,很難滿足患者上前牙美學需求[3];而活動義齒修復治療,存在易滯留食物、修復固位差等情況。對此,有學者認為,先行骨的引導與增量牙齦外形位點的保存顯得尤為必要。
GBR技術是一種新型骨再生引導術,即利用生物屏障膜在骨缺損位置維持手術建立空間,阻擋對增殖較快上皮細胞合成纖維細胞長入,為血管與成骨細胞生長提供充足空間與時間;允許遷移速度緩慢,且具備生長能力的骨細胞優先進入種植區與骨缺損區,促進優勢生長,阻止上皮細胞、結締組織等較快進入種植區、骨缺損區,減緩組織壓力,保障血凝塊,最終達到治療目的,實現缺損的完全骨修復[4]。目前,GBR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此技術已較為成熟,能夠有效恢復牙前牙骨量的豐滿度[5]。但該技術在改善患者美學效果方面,仍然有所不足;例如單純引導骨再生治療前牙骨缺損中,遇到正常牙齦軟組織大面積塌陷患者,該術式可能造成食物嵌塞、牙齦炎癥、無正常牙齦乳頭等,對患者牙齒美觀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手術中引導牙齦保持正常狀態也是治療重要環節,臨床醫師應當高度予以重視。鑒于此,本研究對既往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將GBR手術與臨時橋體安放用于上前牙缺失伴唇側骨缺損治療中,并開展對照實驗。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6個月與3個月比較種植區牙齦軟組織美學PES評分顯示(P>0.05);兩組間統計學對比,觀察組3個月、6個月PE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相比于單一使用GBR技術治療,聯合臨時橋體引導牙齦塑形對改善患者PES評分效果顯著。兩組牙齦軟組織GI指標、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在術后3個月、6個月對比(P<0.05)提示,聯合手術在改善患者牙齦軟組織方面更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上前牙缺失伴唇側骨缺損應用GBR技術上聯合臨時橋體引導牙齦塑形,術后觀察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紅色美學指數PES評分,而且還改善牙齦軟組織GI、牙齦乳頭水平、齦緣水平線等美學指標,同時還減少牙齦炎、食物殘渣滯留、倒“黑三角”、齦高線不對稱等并發癥,符合患者對美的要求,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