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中醫醫院(516001)鄒雪
冠心病屬于常見的疾病,該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1]。對冠心病的發病,目前大量研究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心臟儲備功能與射血功能下降為主要病因,且病癥在重體力勞作及情緒激動時會出現典型的心絞痛及壓榨痛等癥狀,這些情況出現伴心電圖的改變,所以臨床中常提倡借助心電圖監測用于冠心病的評估,然而關于何種心電圖的評估效果有效尚存在一些爭議[2]。本研究主要對比了分別采取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對冠心病診斷效果及預后影響效果,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均存在典型胸悶、氣短、眩暈等癥狀,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研究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48~72歲,平均(59.6±2.1)歲。對照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50~73歲,平均(60.1±2.2)歲。兩組基線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心電圖檢查,具體如下:檢查前了解患者用藥情況,保證檢查前15min未吸煙飲酒,并且精神狀況穩定。在保證和隱私與安靜情況下協助患者為平臥位,暴露胸骨間突,用常規心電圖檢查,檢查機器走紙速度控制在25mm/s,于正確位置接引12導聯,操作過程安撫患者情緒,告知檢查無創傷,讓患者積極配合以保證檢查效果。常規心電圖檢查ST-T異常標準如下:T波小于同導聯R波的10%;ST段下移大于0.05mV,表現為水平或下斜。研究組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查,操作如下:協助患者坐位,在連接導聯時擦干身上汗液,在檢查部位可涂抹水或者酒精,讓導電性增加,在連接后囑咐患者24h內避免過度出汗及洗澡,實現動態監測心電圖的目的,若發現導聯脫落應即刻同主管醫師聯系,確定是否要重新實施心電圖檢查。動態心電圖檢查異常標準:ST段壓低≥1mm,呈現水平或下斜;最少持續時間在1min左右;每次發生短暫缺血發作間隔≥1min,發作后ST段恢復基線狀態。

附表1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比較[n(%)]
附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指標情況比較(±s)

附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指標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LVEF(%) LVEDD(mm) LVESD(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5 38.15±4.23 51.12±5.62* 64.45±7.21 52.26±6.36* 55.26±6.23 43.32±4.87*對照組 45 38.25±4.25 42.26±5.02* 64.25±7.15 58.41±6.84* 55.14±6.21 49.15±5.26*t - 0.112 7.887 0.132 4.417 0.092 5.456 P - 0.911 0.000 0.895 0.000 0.927 0.000
對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療方式,主要是予以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與鈣離子拮抗劑以有效控制血壓與血糖,且使用硝酸甘油、葡萄糖注射液與單硝酸異山梨酯等藥物,持續治療時間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心電圖檢查情況,主要觀察心電圖對短陣室上速、室性早搏成對及傳導阻滯等的檢出情況。②在治療前后以兩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與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水平變化作為心電圖對患者療效及預后影響的評價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1.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查情況 不同的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在短陣室上速、室性早搏成對檢出率上,研究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對房性早搏早發與房室傳導阻滯檢出率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心功能 在心功能的改善情況上,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LVEF均提高,LVEDD、LVESD均降低,但研究組術后各指標顯著高于或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及閉塞所致心臟病,對冠心病的治療強調早期進行合理的診斷,既往對冠心病的診斷上,診斷金標準一直都是冠狀動脈造影,該診斷方式的優點是準確率與陽性檢出率高,而該檢查方式的缺陷是檢查方式屬于一種有創操作,很大一部分的患者常難以耐受,同時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花費費用也較高,很多患者難以接受,這制約著技術的應用及疾病的檢出率[3]。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對于冠心病的診斷也提倡采取心電圖檢查方式,心電圖檢查較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對比具有操作簡單、可重復性高、準確率高及檢查費用適中等,這容易被醫師與患者所接受[4]。而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的診斷上,根據檢測時間的差異通常分成常規與動態兩種類型,兩種心電圖檢查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常規心電圖檢查在臨床中應用時間較長,其優勢在于可以比較高的反映患者心臟電波活動狀況,且診斷花費較低,但是常規心電圖的缺陷在于診斷敏感度及特異度較低,因為該診斷方式在某一固定時間進行,這樣診斷難以評估不同時刻的心肌變化,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情況的檢出率較低,這樣對臨床指導用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動態心電圖則是目前應用與研究較熱門的心電圖檢查類型,該檢查方式通過持續24h的心電監測,將心電圖繪制成一個直觀的波形圖像,這樣可了解患者一天內的心電變化,發現并統計心律失常情況,這樣便于醫師進行合理用藥策略的制定,雖然具體用藥類型上較常規治療類似,但是因為更直觀的了解到心電圖的變化,可通過調整用藥間隔及用藥量來達到改善癥狀及心功能的目的[6]。但動態心電圖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持續的監測引起行動不便,這可能使患者無法耐受,此外相對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對人員要求及價格上也較高。本次研究也對比了常規與動態心電圖檢查對冠心病患者療效及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對心律失常中的短陣室上速與室性早搏成對異常的檢出率上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動態心電圖可以更好地發現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情況。在兩組經1個月治療的心功能指標上,研究組也顯著優于對照組,這提示動態心電圖能為冠心病治療提供滿意的治療參考,使得患者療效及心功能預后得以改善。
綜上所述,在臨床診斷冠心病這一疾病時,使用動態心電圖診斷效果要比常規心電圖診斷效果滿意,通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使得患者治療效果滿意及改善預后,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