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526000)黃志鋒 董志環
ACS全稱為急性冠狀綜合征,是臨床中常見并且非常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1]。該癥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侵襲或破裂,繼發完全或不完全的閉塞性血栓而形成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常表現為發作性胸痛、胸悶,伴有惡心、呼吸困難、窒息感,其癥狀多持續10~20分鐘,同時易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出現,甚至猝死[2]。臨床治療中常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輔以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等給藥治療。但氯吡格雷給藥劑量的不確定性,給治療帶來較大的難度。據研究表明[3],替格瑞洛可顯著提高ACS患者PCI術后的抗血小板效果。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90例行PCI術的ACS患者,對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對ACS患者PCI術后抗血小板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如下。
1.1 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90例ACS患者PCI術后為分析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每組各45例。參照組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6.33±7.15)歲;病史:高血壓16例、糖尿病13例、早發冠心病家族史6例、高血脂10例;疾病類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21例、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NSTEACS)24例。觀察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57.89±7.56)歲;病史:高血壓15例、糖尿病13例、早發冠心病家族史5例、高血脂12例;疾病類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19例、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NSTE-ACS)26例。將患者的數據資料采用統計學分析方法進行比較,發現其在男女比例、年齡、病史、疾病類型的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的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對比(±s,%)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對比(±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個月后 治療3個月后 治療5個月后參照組(n=45) 17.56±3.45 45.36±4.59 53.56±5.26 59.56±3.84觀察組(n=45) 18.15±3.78 52.46±4.61 61.26±3.56 65.59±3.48 t 0.51 4.88 5.42 5.20 P>0.05 <0.01 <0.01 <0.01
1.2 診斷標準 符合臨床對ACS患者的診斷標準:STEMI心電圖: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其在面向壞死區域周圍心肌損傷區域的導聯上出現;Q波寬而深,在面向透壁心肌壞死區域的導聯上出現;T波倒置,其在面向損傷區域周圍心肌缺血區域的導聯上出現。NSTE-ACS心電圖:癥狀發作時常表現2個或兩個以上相鄰導聯ST段下移≥0.1mv;癥狀緩解后ST段缺血性改變[4]。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確診為ACS患者,臨床表現為發作性胸痛、胸悶,伴有惡心、呼吸困難、窒息感,癥狀持續10~20分鐘等;發病后在12小時內接受PCI術者;患者年齡≥45歲;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②排除標準:在進行研究前2個星期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藥物者;伴有消化性潰瘍、凝血功能障礙等病癥者;研究前一個月內進行過外科手術者;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10mmHg者;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均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治療,100mg/次,1d/次。PCI術后,參照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片進行治療,溫水吞服,75mg/次,1d/次。觀察組采用替格瑞洛片進行治療,溫水吞服,90mg/次,1d/次。兩組患者均連續給藥治療12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采用檢測儀器美國TEG5000型凝血分析儀進行評估,其血小板抑制劑率=1-[(血凝塊強度-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原-血凝塊強度)]。②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出血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不良反應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所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抑制率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3個月、5個月后,觀察組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如附表所示。
2.2 比較兩組治療后出血事件、不良反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血事件、不良反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4.44%)低于參照組(17.78%)(P<0.05)。
ACS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常見發病于老年人、男性、吸煙、高血壓癥、高血脂癥、糖尿病、腹型肥胖癥以及早發冠心病家族史患者[5]。該病可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和心肌供血不足,當供血中斷或減少、心肌缺血并持久的急劇性缺血時,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從而危及人的生命。因此,需要及時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給予患者抗血小板抑制劑是ACS患者PCI術后的基礎治療,臨床中常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進行給藥治療,而替格瑞洛是新型的血小板抑制劑,具有起效快、藥效穩定、活性代謝產物時間長等優點。
氯吡格雷是一種經肝臟代謝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其可以選擇性的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即抑制二磷酸腺苷介導的糖蛋白復合物的活化,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本次研究發現,治療1個月、3個月、5個月后,觀察組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參照組(P<0.05);由此結果可知,相比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降低ACS患者PCI術后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顯著。替格瑞洛是一種新型的環戊基三唑嘧啶類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可直接經腸道吸收,生物利用度較高,血漿藥物濃度達峰值可長達3個小時左右,具有起效快、藥效久且強的特點;其次,替格瑞洛可直接作用于P2Y12ADP受體,可以抑制ADP介導的血小板活化與聚集。此外,替格瑞洛同時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以及強大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發揮保護血管與修復血管、心肌的功能。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血事件、不良反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4.44%)低于參照組(17.78%)(P<0.05);由此結果可知,替格瑞洛可以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并且降低出血事件與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替格瑞洛直接作用于P2Y12受體,與其結合,不會導致受體結構的改變,當停止服藥后,可直接恢復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從而降低患者的出血風險。此外,歐洲心臟病學會將替格瑞洛納入治療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NSTEACS)的治療指南中,同時指出在患者服用替格瑞拉存在服用禁忌或在替格瑞洛沒有藥源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氯吡格雷治療,由此可見,替格瑞洛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用于治療ACS患者PCI術后可有效降低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同時可以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并且降低出血事件與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