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人民醫院(330800)雷春 王小勤 鄒雪軍 徐瑞源江西省高安市中醫院(330800)羅小亮
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AD)是急診科和心內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病情十分兇險,如果未能及時診斷治療,則極有可能導致患者死亡[1]。因此快速準確診斷對提高AD患者的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診斷AD多用CT增強造影掃描,但部分基層醫院夜間急診并未完全開展,且部分醫院的影像學機器并不具備增強掃描功能,加上有些患者可能對碘造影劑過敏,所以采用CT增強造影掃描效果較局限,通常情況下只能結合CT平掃征象進行判斷。但當前臨床上關于采用CT平掃征象來評估AD診斷符合率的報道甚少,為此本院選取了2012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急診的96例AD患者為對象,并對采取CT平掃進行判斷,現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96例疑似AD患者CT平掃影像資料,其中AD患者為50例,非主動脈夾層患者46例。96例患者中有男56例,女40例;年齡30~75歲,平均(58.30±11.47)歲?;颊叩膺^敏實驗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臨床表現主要為劇烈疼痛(腹部、胸骨后、肩背部等)、胸悶氣短、休克等。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產的OPTIMA660型64排螺旋CT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掃描,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行胸部或腹盆腔CT平掃,然后對主動脈弓分支以上水平到髂動脈分叉以下水平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參數如下:管電壓100kV,準直器寬度0.5×160mm,轉速為0.5s,螺距為0.806mm,管電流利用智能毫安設置。強化掃描時首先利用高壓注射器以5ml/s的速度注入95ml對比劑,然后再加入相同流速的30ml生理鹽水。
1.3 觀察指標 檢查結果由我院2位資深放射科醫生進行分析,并采用統一格式調查問卷記錄圖像中是否存在對應的CT平掃參數,記錄CT平掃征象的診斷符合率,其中主動脈直徑需要測量兩次取平均值。CT平掃參數:主動脈瘤直徑(取主動脈弓、升主動脈、降主動脈外輪廓最大直徑)、內膜片移位(視顯示情況分為清晰和模糊內膜片)、鈣化內移、主動脈高密度區、心包積液、胸腔積液。AD在CT上的診斷標準[2]:①降主動脈寬于升主動脈,在左鎖骨小動脈開口處,若主動脈直徑急速增大,表明III型AD存在;②主動脈增厚或邊緣顯示新月形;③鈣化斑塊移位。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研究數據均錄入SPSS16.0軟件計算,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分別行t和X2檢驗;以P<0.05表示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CT平掃特征分析 96例患者中有50例為AD患者,46例為非夾層患者。AD患者的DeBakey I型和III型、內膜片移位、主動脈內高密度區、鈣化內移占比均明顯高于非夾層患者,且主動脈弓、升主動脈、降主動脈均大于非夾層患者(P<0.05);兩組的心包積液、胸腔積液、DeBakeyII型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2。
2.2 CT平掃參數診斷特征 CT平掃參數中,若只采用清晰內膜片評估診斷準確率,其可獲得單一參數最高46.00%;但若模糊內膜片+清晰內膜片聯合主動脈高密度區進行評估,其診斷準確率為100.00%,可獲得組合最高。

附表1 兩組CT平掃特征分析(n,%)
附表2 兩組CT平掃特征分析(±s)

附表2 兩組CT平掃特征分析(±s)
參數 夾層組(n=50) 非夾層組(n=46) t P主動脈弓(mm) 40.22±9.32 30.11±6.19 2.12 <0.05升主動脈(mm) 4.29±0.77 3.18±0.41 8.98 <0.05降主動脈(mm) 6.67±0.65 2.39±0.31 12.95 <0.05
AD屬于災難性疾病,死亡率極高,其主要是由各種原因而引發的主動脈內膜撕裂或剝離,使得血液經由破裂口流入主動脈壁中層,將內膜與中膜分離,最終形成真假兩個通道,這也是造成CT檢查時出現“雙腔征”的原因。AD病因十分復雜,病情較為兇險,可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十分重要。目前,CT是臨床診斷AD的主要手段,主要分為增強CT與CT平掃。其中CT平掃是一種基礎手段,其診斷目的是為了了解主動脈有無鈣化、擴張等,影像學圖像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①主動脈內徑增粗明顯、形態不規則、腔內密度不均;②內膜鈣化斑向內移位,與主動脈外緣距離相差超過5mm[3]。而增強CT則可清晰顯示AD的所有征象與表現,包括真腔、假腔、內膜破口、內膜剝離、血栓形成等,有利臨床盡早發現疾病,盡早治療,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增強CT目前雖是AD疾病的主要診斷方式,且具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但部分基層醫院由于受各方面原因限制,包括設備、檢查風險、臨床醫療水平等,導致無法引進增強CT診斷,醫生在給予診斷或疑似診斷后,患者均轉院至上級醫院進行確診,而基層醫院只能以CT平掃作為初步診斷依據,診斷工作局限性較大。但關于能否根據CT平掃結果做出明確診斷這一問題,筆者特選了在本院就診的96例疑似AD患者進行判斷,結果發現,96例患者中有50例為AD患者,46例為非夾層患者。AD患者的DeBakey I型和III型、內膜片移位、主動脈內高密度區、鈣化內移占比均高于非夾層患者,且主動脈弓、升主動脈、降主動脈均大于非夾層患者(P<0.05)。此外,在CT平掃參數中,AD組患者單獨采用清晰內膜片評估診斷準確率,可獲得單一參數最高46.00%;但聯合清晰內膜片、模糊內膜片、主動脈高密度區三者進行評估,可獲得100.00%診斷準確率,為組合最高。主動脈高密度區通常只提示主動脈夾層假腔內的血栓和壁內血腫,而本研究中將壁間血腫也包括在夾層組,是因為考慮到在影像上較難將其與主動脈夾層假腔內的真正血栓區分開,通過融合判斷后,主動脈高密度區在結合清晰、模糊內膜片診斷后,獲得了所有組合中最高的診斷準確率,由此可見CT平掃可以作為提高基層醫院AD診斷準確率的首選方案[5]。值得注意的是,本院CT平掃征象的分析均由2位資深放射科醫生完成,雖然這是一個局限性,但卻符合國內多數醫院的實際情況,只要在分析過程中能將影像學表現和診斷AD的臨床策略結合起來,相信還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率的。
綜上所述,由于基層醫院條件受各方面影響,無法展開增強CT診斷,只能依靠CT平掃對主AD進行判斷,因此臨床醫生正確認識并掌握AD的CT平掃各類征象,這對于提高AD患者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