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530021)羅潔寧
肺癌是一種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疾病進展速度較快,病死率較高。外科手術是當前臨床治療肺癌的主要手段,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少、恢復快等優勢,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1]。但手術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同時因氣管插管、麻醉、術后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呼吸功能減弱,容易引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不利于機體恢復。既往有研究表明[2]:對肺癌根治術患者加強肺部功能鍛煉,可促進肺功能恢復,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基于此,本研究選定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肺癌根治術患者,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定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肺癌根治術患者,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項研究,以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組(每組樣本容量52例)。實驗組:女性22例、男性30例;年齡在49~80歲,平均(64.52±3.14)歲;TNM分期:19例II期、22例III期、11例IV期;病理類型:14例腺癌、32例鱗癌、6例鱗腺癌;腫瘤位置:44例左側、18例右側;體重在52~80kg,平均(66.28±2.17)kg。參照組:女性24例、男性28例;年齡在50~79歲,平均(64.49±3.12)歲;TNM分期:20例II期、21例III期、11例IV期;病理類型:16例腺癌、30例鱗癌、6例鱗腺癌;腫瘤位置:45例左側、17例右側;體重在54~79kg,平均(66.31±2.15)kg。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3]中對“肺癌”診斷標準,均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②年齡大于18周歲。③KPS評分大于60分。④預計生存期在6月以上。⑤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于患者手術前3天開展護理干預,直至患者出院。
參照組: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強化呼吸功能鍛煉,戒煙戒酒,嚴格遵醫囑完善術前準備、術后遵醫囑進行治療,指導進行有效咳嗽,加強生命體征監測及切口觀察,一旦發現任何異常,及時給予對癥處理。
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開展肺康復訓練,術后24小時開展主、被動體位變換及呼吸功能訓練:①腹式呼吸:協助患者采取平臥位,將左側、右側掌心分別放置肚臍、胸部,鼻吸氣至腹部,緩慢上抬至最大肺容量,屏氣2s后,緩慢呼氣,直至胸部感覺至最高點,屏氣3s,吸氣以及呼氣的時間比是1∶1,每日2次,每次20~30組。②呼吸訓練器訓練:協助患者采取平臥位,訓練器平行放置于眼的位置,用唇舌以及口腔含住吸氣軟管,雙手緊握呼吸訓練器,緩慢吸氣,以最大的吸氣量吸住小球,屏氣2~3s,白色活塞降低至最小層,而后將吸管取出,吸氣嘴移開,縮唇慢呼氣,5min后進行第二組訓練,共計訓練4次。在呼吸訓練器、腹式呼吸時必須由專人以手機錄制。引流管拔除前展開上肢運動:吸氣時上舉、外展、前伸雙臂,吸氣的同時自然下垂,每日3次,每次10min。屈伸抬腿訓練每組10個,每次1組,每日3次。術后1~2天進行床邊站立、坐位、行走訓練,每日2次,每次10min,逐漸過渡到床邊步行練習。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兩組均在手術1周后觀察護理效果。①心功能:包括LVEDD、LVESD以及LVEF。②肺功能:包括FEV1、FVC、FEV1/FVC。③并發癥發生率:統計持續肺漏氣、膿胸、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3.0進行數據分析,配對或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心肺功能),以“±s”表示,X2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發生率),以“[n(%)]”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情況(±s)

附表1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對比情況(±s)
組別 LVEF(%) LVEDD(mm) LVESD(mm)護理前 護理1周后 護理前 護理1周后 護理前 護理1周后實驗組(n=52) 41.26±2.66 56.92±3.66 63.58±3.46 50.06±1.33 50.62±4.62 38.26±1.62參照組(n=52) 41.29±2.61 47.26±2.62 63.59±3.45 57.99±2.66 50.65±4.59 45.82±2.44 t 0.0581 15.4760 0.0148 19.2282 0.0332 18.6136 P 0.9538 0.0000 0.9883 0.0000 0.9736 0.0000
附表2 兩組肺功能對比結果(±s)

附表2 兩組肺功能對比結果(±s)
組別 FEV1(L) FVC(L) FEV1/FVC(%)護理前 護理1周后 護理前 護理1周后 護理前 護理1周后實驗組(n=52) 2.25±0.16 2.69±0.31 2.82±0.11 3.59±0.36 71.62±3.62 75.26±4.55參照組(n=52) 2.24±0.15 2.35±0.16 2.83±0.10 3.16±0.18 71.66±3.59 72.95±2.07 t 0.0295 7.0281 0.0451 7.7039 0.0566 3.3324 P 0.9765 0.0000 0.6287 0.0000 0.9550 0.0012
2.1 心功能對比結果 兩組護理前LVEDD、LVESD以及LVEF比較,P>0.05;護理1周后實驗組LVEDD、LVESD均低于參照組,LVEF高于參照組,P<0.05,見附表1。
2.2 肺功能對比結果 兩組護理前FEV1、FVC、FEV1/FVC比較,P>0.05;護理1周后實驗組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附表2。
2.3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結果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3.85%(2/52)明顯低于參照組17.31%(9/52),P<0.05。
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肺癌的發生與生活環境、日常習慣、家族遺傳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4]。據調查[5]:肺癌根治術后發生肺部感染的概率高達25%。故在肺癌根治術后給予針對性肺部功能鍛煉,可加快機體康復。
傳統護理對患者肺功能重視度較差,具有被動、局限、單一等特點,將重點放在疾病監測、遵醫囑治療等多方面,護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較差,綜合干預效果較差。肺康復護理通過腹式呼吸、呼吸訓練器訓練、肢體運動等,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增強患者機體運動耐力以及肺支氣管內壓,防止支氣管閉塞,改善呼吸困難等癥狀,幫助患者及早建立正確、標準的呼吸模式,鍛煉期間通過錄像的形式,不斷的糾正,盡快掌握正確、標準的呼吸功能鍛煉方法,加快心、肺功能恢復,緩解下肢疲勞感,取得理想、滿意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示:實驗組護理1周后LVEDD、LVESD均明顯比參照組低,LVEF、FEV1、FVC、FEV1/FVC明顯比參照組高,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3.85%)明顯低于參照組(17.31%),P<0.05。表明肺康復護理應用于肺癌根治術后,可促進患者心、肺功能恢復。在李春梅[6]研究中,實施肺康復護理的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的病例共計2例,實施傳統護理的對照組出現并發癥的病例共計9例,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與本研究結果接近。
綜上所述,肺癌根治術患者采納肺康復護理,可促進心、肺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臨床護理安全性,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