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麗,殷開成,宋偉偉,王 旭
(1.東南大學 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96;2.南京賽寶液壓設備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64;3.江蘇京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3005)
灌注樁具有地層適應性好、承載力高等特點,目前已作為橋梁、建筑物的基礎,得到廣泛的應用。當采用泥漿護壁工藝時,灌注樁將不可避免的在樁端產生沉渣、在樁側產生泥皮,一定程度上會削弱樁基承載力;當沉渣和泥皮較厚時,樁基承載力將有明顯下降。
近年來,針對泥漿護壁灌注樁的固有缺陷,專門開發了后注漿工藝,即在成樁后一定時間內,通過樁身預留的注漿管,向樁端注入水泥漿加固樁端沉渣、向樁側注入水泥漿加固樁側泥皮,從而起到增大承載力、減小沉降的作用,顯著改善樁基承載性能[1-5]。
灌注樁后注漿效果因采用的施工工藝、注漿方式、地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宜通過現場試驗確定注漿參數和樁基承載力[6-8]。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TP1 試驗樁所在處的地層分布情況見圖1,從上到下依次為:②粉質黏土:褐黃~黃褐色,硬塑、稍濕,以粉質黏土為主,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50 kPa。③礫砂:黃褐色,中密,濕~飽和,以中粗砂為主,混約30%的圓礫或卵石顆粒,局部含量較高,圓礫顆粒粒徑2~30 mm,少量直徑可達70 mm,qsik=60 kPa。④粉質黏土:褐灰色,呈飽和、可塑狀態,主要由黏土礦物組成,qsik=60 kPa。⑤礫砂:黃褐色,呈飽和、密實狀態,以中粗砂為主,混約40%的圓礫或卵石顆粒,顆粒粒徑2~30 mm,少量直徑可達70 mm,qsik=70 kPa,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2 000 kPa。

圖1 TP1 試驗樁處地層
TP1 試驗樁的基本參數見表1,其中,試驗樁有效樁長20.0 m,絕大部分處于礫砂層。采用樁端后注漿工藝,共設置2 根注漿管,長度超出鋼筋籠,使其注漿段位于樁端以下礫砂層中,見圖2。

表1 TP1 試驗樁參數

圖2 樁底注漿管
我國建筑、公路行業設計規范均有樁基后注漿的內容,注漿量:

式中:Gc—注漿量,以水泥質量計,t ;ap—樁端注漿系數;as—樁側注漿系數;d—樁徑,m ;n—樁側注漿斷面數[7]。
試驗樁所處的礫砂層,建筑、公路規范給出的樁端注漿系數分別為1.5~1.8、2.7~3.0。本項目樁徑800 mm,建筑行業使用較多,故按建筑規范進行注漿設計。取αp=1.8,可得樁端注漿量Gc=1.44 t,設計注漿量按1.5 t 計。
TP1 的設計樁頂標高位于自然地面以下約15 m處,施工順序為先開挖、后打樁、再注漿和測試。因開挖后的施工場地受限,加之工期較為緊張,故本次靜載試驗采用場地條件要求低、試驗周期短的自平衡法進行[9-10]。
自平衡法是在樁身中預埋特制加載裝置—荷載箱,將樁身分成上下兩段,分別測試樁側阻力與樁端阻力的試驗方法,原理見圖3[9-11]。

圖3 自平衡法試驗原理
TP1 荷載箱的加載能力為2×6 450 kN,埋設于樁底向上2.5 m 處,見圖1、圖4。在樁底及荷載箱上部1 d 處、④、⑤土層分界面處、以及⑤土層中間部位埋設了應變計,進行樁身軸力測試。

圖4 荷載箱及鋼筋籠下放
TP1 試驗樁的現場測試,按《建筑基樁自平衡靜載試驗技術規程》(JGJ/T 403—2017)進行。試驗分級荷載為2×645 kN,第一級按分級荷載的2倍施加。當加載至2×6 450 kN 時,荷載箱處向上位移增量大于前一級位移增量的5 倍,且位移總量超過40 mm,上段樁發生陡變破壞,故終止加載,卸載至零。試驗測得的荷載-位移曲線見圖5,各級荷載作用下的樁身軸力分布曲線見圖6(后兩級測試應變計有損壞)。

圖5 TP1 荷載-位移測試曲線

圖6 TP1 樁身軸力分布曲線
由圖5 測試曲線可見,上段樁呈陡變型破壞,故其極限加載值取拐點處對應的荷載值5 805 kN。下段樁的荷載-位移曲線呈緩變型,當加載至2×5 160 kN時,荷載箱處向下位移42.46 mm,滿足40 mm(0.05 d)的位移標準[10-12],認為已達到極限承載力。按JGJ/T 403—2017,下段樁的極限加載值取對應位移為40 mm(0.05 d)時的荷載值,為5 050 kN[10]。
按《建筑基樁自平衡靜載試驗技術規程》(JGJ/T 403—2017),TP1 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

式中:Qu—抗壓承載力極限值,kN;Quu—上段樁的極限加載值,kN;W—荷載箱上段樁的自重與附加重量之和,kN;γ1—抗壓摩阻力轉換系數;Qud—下段樁的極限加載值,kN[10]。
現取浮重度計算自重W,抗壓摩阻力轉換系數取0.8,可得TP1 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12 141 kN。
根據樁身軸力測試結果,上、下兩測試斷面間的側阻及端阻:


式中:qsi—樁側阻力,kPa;Qi—樁身軸力,kN;u—樁身周長,m;li—測試斷面間樁長,m;qp—樁端阻力,kPa;Qb—樁端軸力,m;A0—樁端面積,m2。
由式(3)求得側阻為負向側阻,在扣除自重并除以抗壓摩阻力轉換系數后,可得與傳統靜載試驗相一致的正向側阻。現取上段樁極限加載值5 805 kN 作用下的軸力,可得⑤礫砂的平均側阻為186 kPa。
式(4)中Qb為樁端軸力,但試驗樁在樁端以上0.8 m 處布設應變計,故測得的是該位置軸力。現將該段長度的側阻按⑤礫砂的平均側阻扣除,從而得到下段樁的端阻。下段樁荷載-位移曲線為緩變型,內力測試只在分級荷載作用下進行,故只能取向下位移超過40 mm 時的荷載(5 160 kN,42.46 mm)對應的端阻為極限承載力,為7 789 kPa。
按側阻、端阻測試結果與地勘報告提供的承載力對比,得到⑤礫砂層的注漿增強系數見表2。

表2 側阻增強系數實測值
目前,我國建筑、公路行業設計規范均提供了注漿增強系數。本項目礫砂增強系數實測值與各規范推薦值的比較見表3。

表3 側阻增強系數與規范比較
由表3 可見,側阻、端阻增強系數的實測值,均大于建筑和公路行業規范的上限值,并且與建筑行業規范的上限值較接近,說明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進行樁基注漿設計,計算得到的承載力偏保守、偏安全。
按《建筑基樁自平衡靜載試驗技術規程》(JGJ/T 403-2017)附錄E,將TP1 測得的上、下兩段樁的荷載-位移曲線,見圖5 等效轉換為傳統靜載試驗樁頂加載時的荷載-位移曲線,其中,荷載按式(5)計算,沉降按式(6)計算,等效轉換結果見圖7。


式中:Quj—上段樁荷載,kN;Qdj—下段樁荷載,kN;Lu—上段樁樁長,m;Ep—樁身彈性模量,kPa;Ap—樁身橫截面面積,m2;sdj—荷載箱向下位移,m[10]。

圖7 TP1 等效轉換荷載-位移曲線
按《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 106—2014),可取樁頂沉降為40 mm(0.05 d)時的荷載為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12],得到TP1 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為11 717 kN;此結果與式(2)計算結果12 141 kN 的比值為96.5%,二者基本一致。
(1)自平衡法靜載試驗,可用于場地條件受限、工期緊張的基樁承載力測試。(2)對礫砂層中樁端后注漿灌注樁承載性能進行了現場試驗研究。試驗樁上段樁產生了陡變破壞,極限承載力對應的礫砂層平均側阻為186 kPa,相應的注漿增強系數為2.66,大于《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的上限值但較接近。(3)下段樁荷載-位移曲線為緩變型,取向下位移超過40 mm(0.05 d)對應的端阻7 789 kPa 為極限承載力,其注漿增強系數為3.89,大于《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的上限值但較接近。(4)本項目按《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進行樁基注漿設計,得到的承載力是偏保守、偏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