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日源 周華 鐘健雄
痔瘡是病發于任何人群的臨床常見病癥,依據病發部位將其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都主要表現為肛門疼痛、便血與異物感等[1]。而混合痔又稱作內外痔,發生于肛門同一方位的齒線上下,靜脈曲張形成團塊,內外相連,且無明顯分界,常使患者便血,肛門部有腫物,有明顯的肛門墜脹、異物或疼痛,同時伴有部分分泌物、瘙癢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2,3]。目前臨床治療以外剝內扎術為主要治療措施,但該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而隨著我國微創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治療在臨床受到廣泛應用,TST 是臨床新型的痔瘡治療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受到患者廣泛接受[4,5]。本文以60 例混合痔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閱讀是滿足人類精神需求的最好方式之一,從歷代朝代更迭以及世界各民族來看,國民閱讀量高的年代,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極大可能是蒸蒸日上的,所以國家應該盡量使國民閱讀量提升,而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讓祖國未來的花朵從小就養成熱愛讀書的好習慣,將課外閱讀納入體系便是舉措之一。當然,學習不能淺嘗輒止,書本上的課外閱讀只是起引導作用,以之來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積累語言材料等。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 年6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60 例混合痔患者,依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6~76 歲,平均年齡(46.35±8.32)歲;病程2~16 年,平均病程(7.34±3.21)年;文化程度:小學及小學以下6 例,初中及高中16 例,高中以上8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5~74 歲,平均年齡(47.86±8.46)歲;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8.65±5.16)年;文化程度:小學及小學以下7例,初中及高中17例,高中以上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混合痔相關病癥標準,經診斷確診;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肛瘺、肛裂、肛周膿腫等肛門疾病者;②患有炎性腸病及直腸炎者;③患有癌癥者;④合并嚴重心、腦、腎等功能障礙者;⑤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⑥患有精神類疾病或智力有障礙者;⑦患有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腸道準備,取患者舒適截石位后,行腰部麻醉。①對照組給予外剝內扎術治療,麻醉后行常規消毒,以喇叭鏡檢查痔核情況,并采取組織鉗夾住外痔頂部向外牽拉,充分暴露患者內痔,組織鉗夾持內痔基頂部,于外痔兩側作“V”字形的手術切口,使肛門呈放射狀,剝離內括約肌、皮下靜脈叢至齒線。操作者用組織鉗提起內痔,并用彎血管鉗夾持內痔基底部,行“8”字縫扎,剪除結扎痔組織,距離結扎線0.5 cm 為最佳,其他痔核以相同方法處理。②觀察組給予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依據痔核數量及大小選擇肛門鏡,將需切除的痔上黏膜置于開環式的窗口內,采用可吸收線于痔上1 cm 對黏膜行縫合處理,然后將吻合器的頭部置入擴肛器內,圍繞中心桿收緊荷包線,并向對側打結處理。操作者用縫線經過縫線導出桿側孔導出,將吻合器順時針旋緊,然后經肛門鏡的窗口,將患者脫垂狀的痔上黏膜環牽引到吻合器釘槽,確保處于擊發位置。打開機身保險后,完成切割、吻合處理。保持吻合器本體30 s,逆時針旋轉松尾翼,然后將吻合器拔出。仔細檢查吻合口,若術中出現活動性出血,機身給予可吸收線行“8”字縫扎,取7 號線將兩端的凸起部分結扎。取出肛鏡,在無張力情況下對外痔做小“V”形切口,將曲張靜脈組織、痔核內血栓徹底剝離,以“7 號”絲線在患者無張力下對直腸黏膜處行結扎處理。剪除殘端后,以相同的方式處理其他痔核。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術后無出血、肛門腫脹、異物脫出等癥狀,且經復查無其他痔核;有效:上述癥狀有顯著改善,經復查仍有痔核存在,但有明顯縮小;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含肛門疼痛、肛門水腫、便中帶血、切口滲血、尿潴留、肛門會陰墜脹等。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工作恢復時間、術中出血量等。④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問卷進行調查,分為滿意和不滿意。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27例,不滿意3例,滿意度為90.00%;對照組滿意19 例,不滿意11 例,滿意度為63.33%。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963,P=0.015<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恢復工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經歷了這些劫難,沈老七可以說是一貧如洗。劉二自然也出了沈家的門。他并沒有再回老家,而是在張滿春的撮合下,到河口一陳姓人家做了上門女婿。那丫頭長得碩實,且有一雙沒有被纏裹過的大腳,比劉二小九歲。
孫寶國至今還記得當時的采購價:“買030,美國每公斤向我們要14萬元人民幣,買719則要16萬元。這兩筆費用里還不包括當時60%的進口附加稅。”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混合痔是臨床痔瘡中的特殊類型,該癥狀治療難度較大,臨床認為“肛墊下移”是病發關鍵,而中醫學認為混合痔是因患者飲食不節、久臥久坐、長期飲酒,造成患者瘀血內生從而導致病發[5]。臨床治療以外剝內扎術為主,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癥,但切口較大,易并發尿潴留、排尿困難等并發癥,臨床治療效果不佳[6]。而TST 治療是臨床新型微創手術治療措施,被稱為“最安全的微創技術”,利用特制的肛腸鏡形成不同的開環式窗口,然后以吻合探頭鎖定痔核,依據該痔核的大小、數量來調節痔黏膜的切除范圍,整體向上提拉肛管及肛墊部位,促進肛墊組織更好復位,同時充分阻斷患者黏膜下肛墊血管,加速痔核壞死萎縮,以最大限度保護患者肛門的正常功能,從而在不損傷肛門功能的目的下,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7,8]。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智慧水務戰略提供了先進的技術基礎,“水十條”、《水污染防治法》等國家法律法規也為水務公司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但是也面臨著傳統機械水表更換為智能水表的巨額費用、智慧水務需要持續性資金投入、農村供水管道管網改造困難、企業管理人員思維方式轉換等方面的現實困難,而且國內在智慧水務戰略實施中尚未出現具有開創性的真正符合水務企業實際情況和實際管理需要的智慧水務整體解決方案和管控平臺,因此,智慧水務戰略的規劃設計與實施需要持續性的探索與研究,水務公司也將在智慧水務探索中獲得更多的管理水平提升和轉型發展經驗。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63.33%,并發癥總發生率13.33%低于對照組的40.00%,住院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恢復工作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0.00%高于對照組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因患者肛門部位組織富含神經組織,其中的齒線以上的直腸黏膜分布著大量的植物神經,此次一般無疼痛感。而TST 手術治療,可將直腸黏膜向上懸吊,使切口處于齒線上植物神經分布區域,促使疼痛感明顯降低,促使靜脈叢隨肛墊復位,有效降低肛門水腫發生率[9,10]。同時切斷位于黏膜下層供給痔動脈,減少痔核的供血量,促進患者痔核術后逐漸萎縮,有效減輕患者術后大便與黏膜斷端的摩擦,減少痔核出血概率[11]。故經TST 加外剝內扎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促進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降低,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及早康復。
綜上所述,以TST 加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其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且因是微創技術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術中出血量少等優勢,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