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良
老年股骨頸骨折在骨科較為常見,多由骨質疏松、股骨頸生物力學結構削弱,受到外力作用后而發,多需要手術治療。但老年人身體機能明顯下降,多合并多系統慢性疾病,對麻醉及手術的耐受性較差,需要臨床慎重選擇麻醉方式[1]。全身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均是股骨頸骨折手術的常用麻醉方式。全身麻醉雖有較好的麻醉效果,但在插管、拔管時對機體刺激性較大,容易出現血流動力學波動,加大了老年患者手術風險[2]。腰硬聯合麻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能夠維持較好的肌松及鎮痛效果,還可調整麻醉平面、延長麻醉時間、利于術后鎮痛給藥[3]。本研究進一步對比全身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本院骨科行手術治療的60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按麻醉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中,男13 例,女17 例;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71.8±6.5)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2 例、Ⅱ級11 例、Ⅲ級17 例。對照組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齡60~84 歲,平均年齡(72.1±6.8)歲;ASA 分級:Ⅰ級2 例、Ⅱ級12 例、Ⅲ級16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ASA 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經CT 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均行擇期手術;ASA 分級在Ⅰ~Ⅲ級;年齡≥60 歲。
1.2.2 排除標準 合并腰椎疾病;合并冠心病、心房顫動、高血壓3 級、心功能3 級;存在麻醉藥物過敏、無法耐受手術、精神或意識障礙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全身麻醉,麻醉誘導采用依托咪酯(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11)0.2 mg/kg、順阿曲庫銨(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9)0.8 mg/kg、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0.07 mg/kg、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2076),待肌肉松弛、意識消失后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術中持續靜脈泵注丙泊酚(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79)2 mg/kg,氣管導管吸入1%七氟醚[4]。
1.3.2 觀察組 實施腰硬聯合麻醉,于L3~4之間穿刺進入硬膜外腔后,繼續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以流出腦脊液為穿刺成功,注入0.33%羅哌卡因(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552)1.0~1.5 ml,根據患者的狀況及身高,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給予5 μg,退出穿刺針,留置硬膜外導管,平面固定后,改平臥位,若麻醉平面不夠或鎮痛效果下降,則適當追加羅哌卡因[5,6]。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麻醉前后血流動力學,包括心率、收縮壓;②比較兩組麻醉效果,包括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維持時間、運動阻滯維持時間、最大感覺阻滯時間、最大運動阻滯時間、最大感覺阻滯平面;③比較兩組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麻醉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及收縮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1、2、3、4 h,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及收縮壓與本組麻醉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心率及收縮壓均低于本組麻醉前,且均低于觀察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14.48±3.27)min、運動阻滯起效時間(16.81±3.75)min、最大運動阻滯時間(26.54±4.23)min 均短于對照組的(19.62±3.78)、(22.64±4.12)、(33.63±5.06)min,感覺阻滯維持時間(272.73±14.61)min、運動阻滯維持時間(129.12±53.89)min、最大感覺阻滯時間(29.76±1.98)min 均長于對照組的(218.57±11.95)、(84.38±46.82)、(24.69±2.01)min,最大感覺阻滯平面(9.00±3.21)T 高于對照組的(7.05±3.10)T,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中及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及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6.67%,均低于對照組的26.67%、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麻醉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表1 兩組麻醉前后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與本組麻醉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1 mm Hg=0.133 kPa
表2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表2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術中及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老年人是股骨頸骨折的高發人群,保守治療效果較差,手術治療是臨床主要的選擇。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手術及麻醉的耐受性較差,面臨的手術風險較高,給手術麻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7]。老年股骨頸骨折骨折手術麻醉既要達到較強的感覺及運動阻滯效果,又要維持學流動學穩定、避免麻醉藥物的不良反應,提高麻醉安全性。全身麻醉及腰硬聯合麻醉均具有起效快、阻滯完善、對供氧及通氣影響小的優點[8]。但全身麻醉需要氣管插管,在插管和拔管時給機體造成較大應激性刺激,產生血流動力學的明顯波動,對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反而增加了手術風險,可引發嚴重并發癥[9]。
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前,兩組患者的心率及收縮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1、2、3、4 h,觀察組患者的心率及收縮壓與本組麻醉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心率及收縮壓均低于本組麻醉前,且均低于觀察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14.48±3.27)min、運動阻滯起效時間(16.81±3.75)min、最大運動阻滯時間(26.54±4.23)min 均短于對照組的(19.62±3.78)、(22.64±4.12)、(33.63±5.06)min,感覺阻滯維持時間(272.73±14.61)min、運動阻滯維持時間(129.12±53.89)min、最大感覺阻滯時間(29.76±1.98)min 均長于對照組的(218.57±11.95)、(84.38±46.82)、(24.69±2.01)min,最大感覺阻滯平面(9.00±3.21)T 高于對照組的(7.05±3.10)T,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腰硬聯合麻醉兼具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優點,起效迅速,麻醉用藥量少,麻醉深度、麻醉時間及麻醉平面均可調整,能夠在術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控,同時椎管內給藥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能夠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便于通氣或供氧管理,避免氣管插管的應激性刺激,能有效降低感染、低氧血癥等并發癥發生率[10,11]。另外,觀察組術中及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6.67%,均低于對照組的26.67%、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腰硬聯合麻醉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避免了全身麻醉可能引發的術中、術后不良反應,具有較高安全性[12]。
綜上所述,腰硬聯合麻醉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更佳,起效快、感覺及運動阻滯全面、麻醉時間及深度可控、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