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東
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DU)是臨床常見的胃腸疾病,患者主要的癥狀有上腹部疼痛、劍突下持續性疼痛等。患病后會對患者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Hp 感染是導致DU 的重要病因。Hp是目前人們所知的唯一能在胃中生存的微生物,Hp 感染會誘發高胃酸分泌并極易損傷球部黏膜而加重炎癥反應形成潰瘍[1]。在DU 患者用藥治療方法中有效根除Hp、改善患者胃排空功能極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探討了四聯Hp 根除治療對DU 患者胃排空功能及HSP60、TNF-α 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66 例DU 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6 例;年齡22~75 歲,平均年齡(52.5±12.3)歲;病程8 d~7 個月,平均病程(1.02±3.0)個月。觀察組男18 例、女15 例;年齡23~79 歲,平均年齡(53.0±14.6)歲;病程10 d~6 個月,平均病程(1.0±2.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經由癥狀、胃鏡、13C 呼氣檢測檢查明確診斷[2];②病例入選及研究方案經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1.3 排除標準 ①不耐受四聯治療;②近期接受抗生素、鉍劑治療者;③合并消化道大出血者;④合并幽門穿孔、梗塞者;⑤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⑥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Hp 三聯根除治療,奧美拉唑(重慶萊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95)20 mg/次,2 次/d口服;阿莫西林(四川制藥制劑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614)1 g/次,2 次/d 口服;克拉霉素(江西國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81)500 mg/次,2 次/d口服。持續用藥14 d。
1.4.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膠體果膠鉍進行Hp 四聯根除治療,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用藥方案與對照組相同,膠體果膠鉍(山西新寶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94)200mg/次,2 次/d口服。持續用藥14 d。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臨床療效 以臨床癥狀、內鏡檢查結果評定兩組療效。治愈:癥狀消失、內鏡下見潰瘍病灶面積縮小≥70%;有效:癥狀明顯改善、潰瘍面積縮小>3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5.2 治療前后胃排空功能 檢測前患者禁食12 h以保持完全空腹狀態,檢測時坐位飲用300 ml 牛奶,采用單切面超聲儀(Aloka 公司生產的Aloka YA 340 型)測定兩組患者T(牛奶飲盡至胃竇容積恢復空腹時間)、F(飲完牛奶后20 min 檢測,為胃竇2 min 收縮頻率)、△A/A(胃竇收縮因其面積縮小與胃竇松弛時面積差值,測量4 次求平均值)、GC(飯后20 min 胃竇收縮激發十二指腸收縮次數,測量2 min),探頭置于幽門平面觀察胃內十二指腸、幽門、胃竇。
1.5.3 治療前后HSP60、TNF-α 水平 采集患者靜脈血3 ml,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HSP60、TNF-α水平,嚴格依據試劑盒說明書(英國Introvigen 生物技術公司)執行操作。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0 例、有效10 例、無效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91%(30/33);對照組治愈11 例、有效11 例、無效1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6.67%(22/3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802,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T、F、△A/A、GC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T、F 均低于對照組,△A/A、GC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功能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功能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HSP60、TNF-α 水平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HSP60 水平為(3.6±1.2)μg/L、TNF-α水平為(49.3±12.2)pg/L,對照組HSP60 水平為(3.5±1.1)μg/L、TNF-α 水平為(49.0±12.0)pg/L;治療后,觀察組HSP60 水平為(1.1±0.3)μg/L、TNF-α 水平為(27.2±8.5)pg/L,對照組HSP60 水平為(1.8±0.5)μg/L、TNF-α 水平為(34.3±11.2)pg/L。治療前,兩組HSP60、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353、0.101,P>0.05);治療后,觀察組HSP60、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6.896、2.901,P<0.05)。
DU 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主要癥狀為腹痛、腹脹、燒心、反酸等。目前DU 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臨床認為其與Hp 感染密切相關。Hp 是一種革蘭陰性菌,能夠寄生于胃黏膜并破壞細胞引發局部炎癥反應。隨著人們對Hp 感染的深入研究,臨床對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案中根除Hp 療法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本研究擬探討四聯Hp 根除治療對于DU 患者胃排空功能、炎性因子HSP60、TNF-α 水平的影響。資料指出十二指腸內廣泛分布有P2 受體,其主要作用為通過腸反饋來抑制胃酸分泌,即通過延緩胃排空從而調節十二指腸的胃酸量使其維持在6.0 左右[3]。而Hp感染可引發高胃酸分泌,如果十二指腸的這種調節功能出現紊亂使得大量高濃度胃酸進入十二指腸則會引發腸黏膜炎癥反應、胃排空功能障礙繼而造成潰瘍。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T、F 均低于對照組,△A/A、GC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Hp 四聯根除治療明顯改善了DU患者的胃排空功能,改善患者因Hp 感染造成的十二指腸運動紊亂問題。黎林果等[4]利用四聯療法對DU 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報道指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F、△A/A、GC 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本研究結論與之相符。另一方面DU 的發生與發展進程中炎性因子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HSP60 是一種熱休克蛋白,能夠產生抗體并且具有高度的進化保守[5]。如果機體出現感染則可作為交叉抗原生成HSP60 抗體,HSP60 抗體能夠與人體自身存在的HSP、內皮細胞等相結合而誘發免疫毒性,破壞細胞并釋放細胞因子來加快炎癥反應。TNF-α 是一種多效性促炎細胞因子,能夠通過與多種細胞因子作用形成免疫網絡[6]。TNF-α 在白細胞介素-16(IL-16)的作用下分泌增多產生級聯炎性反應產生或加重血管痙攣。醫學研究發現,TNF-α 還具有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故而能夠破壞十二指腸的黏膜屏障而降低其保護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SP60、TNF-α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Hp 四聯根除治療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明顯降低。
Hp 四聯根除治療用藥為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膠體果膠鉍。其中奧美拉唑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質子泵抑制劑,藥理學表明用藥后能夠緩解胃黏膜的不良刺激[8]。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均為胃潰瘍治療的常用抗生素。資料指出,Hp 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是目前臨床DU 治療失敗的常見原因之一,鑒于此,DU 治療應避免長期使用同種抗生素[9]。阿莫西林是一種Hp 滅除的廣譜抗生素,用藥后能夠破壞細菌細胞壁并聯合克拉霉素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起到抑制細菌生長繁殖、降低耐藥性產生的作用。膠體果膠鉍是一種胃黏膜保護劑,能夠改善克拉霉素對胃酸、蛋白酶的穩定性,從而加速潰瘍愈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91%,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802,P<0.05)。說明相較于三聯療法,四聯療法能夠明顯提升DU 的臨床療效,利于減輕Hp 感染加重的十二指腸運動紊亂、增強胃排空功能,同時可通過保護胃黏膜、降低腸內酸度抑制炎癥反應,從而促進潰瘍愈合,可作為行之有效的DU 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Hp 四聯根除治療對于改善DU 患者胃排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HSP60、TNF-α 水平具積極的臨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