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沖及
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初到省城,十八歲的毛澤東的眼界頓時開闊得多了,感受到一種和鄉下完全不同的社會氣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辦的《民立報》,成為它的熱心讀者,接觸到許多革命言論。當他在這張報紙上讀到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新聞時,思想受到巨大的沖擊。為了表示同腐敗的清政府徹底決裂,毛澤東在湘鄉駐省中學倡議并帶頭剪掉了辮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毛澤東隨即投入長沙革命軍。革命形勢發展得很快。武昌起義后不到兩個月,全國大多數省份已宣告獨立。毛澤東也覺得自己參軍的目的已經實現,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前程,決定退出軍隊,繼續求學。他一共當了半年兵。
他開始關注報紙上的招生廣告,在專業的選擇上舉棋不定。他先后報考了警察學堂、肥皂制造學校、法政學堂、公立高級學校,都不滿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學)。
在這所學校里,毛澤東讀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國文教員柳潛稱為“實切社會立論”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毛澤東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僅六百字,老師的批語卻有一百五十字,說作者“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還批給其他同學“傳觀”。
毛澤東覺得這種學校中刻板的校規和有限的課程,遠不能使他滿足。不久,柳潛借給他一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讀得很認真。讀完后,收獲很大,愈發覺得在學校里讀書還不如自學。毛澤東對他認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驚世駭俗的行動的。他斷然決然地從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退學,寄居在長沙新安巷的湘鄉會館,每天步行三里路到瀏陽門外定王臺的湖南省立圖書館自學。
他訂了一個龐大的自修計劃。他的學習十分勤奮,像牛進菜園一樣,不停歇地埋頭讀了大量中外書籍。他在這個圖書館第一次看到那里墻上掛著的一張世界大地圖,那是每天經過時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來是多么大,中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縣在地圖上根本沒有。這個發現,對一個走出鄉關才一年多的知識青年來說,感受該是多么新鮮和強烈!
毛澤東的自學生活雖然“極有價值”,但已難以為繼。他遇到了難題:父親不支持他這種似乎是漫無目的的讀書,拒絕繼續供給費用。同時,他寄居的湘鄉會館也被占了,住進了些被遣散的湘鄉籍士兵,經常滋事打架。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
他不得不面對現實來設計自己的未來,而對人生的選擇似乎還處于徘徊狀態。這時,他已是不乏閱歷的快滿二十歲的青年了。
(選自《毛澤東傳》,有刪改)
●一讀一練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革命派辦的《民立報》,不僅使毛澤東接觸到許多革命的言論,也奠定了他同腐敗官僚政府徹底決裂的思想基礎。
B.毛澤東早年就胸懷大志,以國家和天下為自己的定位點。中學時期,他倡議并帶頭剪掉辮子就是最有力的明證。
C.《商鞅徙木立信論》雖僅六百字,但表達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志向,因而得到老師好評,并被“傳觀”。
D.毛澤東深感校規和課程的局限,斷然決然地退學,走進省立圖書館,“像牛進菜園一樣”如饑似渴探求革命真理。
2.你對結尾畫線語句是怎樣理解的?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認識或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