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
比爾·蓋茨有這樣一個觀點:“每張書桌上會有電腦,每個家庭會有電腦。”而“每臺電腦都用微軟產品”則是他的夢想。
1975年,年僅19歲的蓋茨和他的朋友艾倫創建了電腦軟件公司——微軟。微軟在成立十四年后終于實現了他的目標,成為首家年銷售額達10億美元的軟件公司。1998年,當蓋茨的財富火箭般上躥的時候,他每天進賬最多達5000萬美元。孜孜不倦于軟件的創業歷程,蓋茨用自己奇異迷人的舞姿在懸崖邊上迎風舞動出了動人心弦的華章。
當今計算機方面的許多發展是由于約兩百年前許多天才們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的結果。1742年,法國數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發明合算機,這種龐然大物只是實驗室里的寶貝疙瘩,普通人很少能有機會接近。19世紀中葉,這種機器又被查爾斯·巴比奇加以改進和發展。1823年,他開發出一臺實際上能夠“編制程序”的龐大的“分析機”。然而,一百多年后,直到1948年第一臺真正的計算機才問世。這些機器不僅體形臃腫,而且操作起來非常麻煩,要么需要不停地扳動上千個開關,要么需要人們把一串串簡單的指令翻譯成繁瑣而又冗長的機器代碼,通過紙帶傳送給機器。
當蓋茨創建微軟公司并開始歷史上最偉大的創業歷程時,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在機器與人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蓋茨曾經這樣說過:“做生意,要想賺大錢,關鍵在于把握趨勢……”而蓋茨之所以能夠創業成功,其奧秘之一就是牢牢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掌握了市場的先機,快速掌握并合理利用信息成為了蓋茨成功的法寶。
“我想編寫計算機軟件,這是件非常專業的事。我知道它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行業。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我預感到計算機將會成為每一張辦公桌上很有價值的工具,而且最終會成為每個家庭有價值的工具。”蓋茨說道。
當蓋茨1975年成立微軟公司創業的時候,全世界最頂尖的公司叫IBM,由湯姆·斯沃森領導著。當時一臺電腦足有現在我們整個攝影棚這么大,但是比爾·蓋茨的眼光已經看到25年之后,我們的桌上會擺上一臺小型的電腦。IBM則不是這樣認為,這從它的名字也可看出來:I代表Internation即國際,B代表Business即商務,M代表Machine即機器,所以IBM認為它的主要顧客是公司而非個人,而公司一般用大型電腦。
同樣在1975年,美國的史蒂夫·喬布斯在車庫里創辦了蘋果電腦公司。80年代開始的時候,喬布斯而不是蓋茨被認定為數字化企業家的象征,雖然兩人同年出生,但喬布斯更具有60年代的反叛色彩。他與蓋茨爭奪家用電腦的主導權之戰像是一場藝術對商業之戰。喬布斯為自己產品起的名字叫作Apple PC,PC代表的真正含義就是個人電腦。他瞄準的就是個人電腦這個巨大的產能市場。所以喬布斯在24歲的時候資產一度高達5億美元,成為全美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但同時起步開始創業,蓋茨在25年之后,已經憑借著DOS、WINDOWS等操作系統牢牢占據了軟件市場,身價超過600億美元,與喬布斯相比足足超過了60多倍。
(選自《比爾·蓋茨全傳》,有刪節)
●一讀一練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寫蓋茨的“觀點”和“夢想”,起到統領下文的作用,同時又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B.列舉IBM公司的例子,既是對蓋茨“觀點”和“理想”的印證,更能體現蓋茨對電腦發展的貢獻。
C.文中恰當地引用了蓋茨的一些話,這不僅有利于讀者了解蓋茨的思想,更有益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D.本文語言質樸平實,向我們講述了蓋茨在微軟創業發展道路上所展現出的遠見卓識與人格魅力。
2.從全篇看,蓋茨創業成功的經驗主要有哪幾方面?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