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掖市甘州區西街小學
在社會生活水平大為提高的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與以往相比,教師需要面對家長更高的要求,需要解決更多的家校溝通問題。悅納教育是近幾年被提倡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運用這一理念教學、處理問題具有很好的效果,這為教師提供了一種與學生相處的新方法,也為教師處理家校溝通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悅納,顧名思義,即欣喜地接納,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悅納,另一方面是指學生對自己的悅納。首先,該理念強調義務教育為所有適齡兒童服務,學校無挑選學生的權利,也就是說,學校沒有理由拒收任何一個應收學生,這為學生上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1]。其次,該理念還強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完全依靠和仰仗學校,學生需要什么,學校就應該為學生提供什么,這為學生學習消除了后顧之憂。該理念想要達到的效果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優質的教育和發展,讓他們的未來更加光明、更加充滿希望。
1.自身能力有待增強。在與家長溝通方面,教師的自身能力既包括其與家長溝通的能力,也包括自身的教學能力,這兩種能力的高低都會對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于教師而言,教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威信的高低。如果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不強,教學水平有限,教學質量不高,就會導致其在與家長溝通時缺少底氣,而且家長也不信服,從而就會導致出現溝通不暢、溝通效果較差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出現各種矛盾。其次,有些教師不善于與家長溝通,在與家長溝通時,缺乏溝通技巧,從而導致溝通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2]。
2.畏難心理有待克服。受某些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認為,教師只要教書育人即可,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處理與家長溝通的問題,其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畏難心理的教師,在遇到一些需要與家長溝通的問題時,就選擇逃避、拖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與家長溝通的時效性,影響了問題的解決,這不僅會對當前的教育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3]。此外,具有畏難心理的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本就是在被動心理狀態下才進行的溝通,所以其質量和效果自然較差。這不僅會影響家長對教師個人的印象,而且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家長對學校的印象。
1.增強自身能力。在悅納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增強自身教學能力,還要增強自身溝通能力。第一,增強自身教學能力。教師要想增強自身教學能力,首先需要接受自身教學能力不強的事實,然后再采取措施予以增強。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需要及時查找資料,或向其他教師請教,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一個教師無法回答的問題,首先,教師不應搪塞糊弄,而應告知學生現在無法回答他的問題,并告知學生具體回答他問題的時間;其次,教師在下課后需要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學習;最后,教師應在與學生規定好的時間,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第二,增強自身溝通能力。能力的增強需要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力量的作用。首先,教師需要閱讀有關溝通技巧的書籍、資料,豐富自己的大腦,使自己的行動有理論支撐。教師可到學校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資料,也可到書店或在網上購買相關書籍閱讀,此外,還可以在網上查閱相關文獻或是觀察、請教同事,在他人的經驗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其次,教師需要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鍛煉技巧、總結經驗。教師可根據學校或教學需要不定時召開家長會,如開學家長會、期末家長會等,在家長會上,教師需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匯報,對今后的教學安排進行展示,并積極接納家長提出的各種建議,需要時,可與個別家長進行單獨溝通,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或是家長提出的問題。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機會,與家長進行簡單的溝通,提高溝通的頻率。
2.克服畏難心理。首先,教師需要從內心接受要與家長保持良性溝通這個事實,只有從心里接受一件事,才有可能做好這件事。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可以多思考與家長溝通的益處,采用目的驅動法,吸引自己主動接受這件事。其次,教師要增強自信心,是否自信對一個人發展的好壞具有很大的影響,越自信的人越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因此,教師有必要接受自己、欣賞自己,自信地與家長溝通。教師可以做一些教學相關的或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如教育科研、展示特長等,取得他人認可,獲得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然后再將這種自信作用于與家長溝通上,從而有效提高溝通質量。
3.溝通過程中注重平等尊重。首先,在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不要趾高氣昂,杜絕高人一等的想法。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應該是完全平等的,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不是教師的下屬,也不是教師需要討好的上司,兩者之間應該是平等合作關系。只有在溝通的過程中確定這一關系,教師與家長之間才能夠達成互相配合、協力共進的目的,教育工作的一切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只有在這樣的關系下,家長與教師才能夠擁有更健康、良好的溝通意愿以及溝通關系,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平等尊重并不是基于家長身份地位的基礎上,而是無論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也無論學生的學習高低以及行為習慣是否良好,教師都需要一視同仁。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尊重家長的人格,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不佳,教師更需要注意不能夠當眾諷刺、懲罰學生,否則很容易導致教師與家長之間產生隔閡。
在家長與教師進行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高超的語言藝術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講究語言藝術,發揮自己的口才。教師想要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就需要能夠使用樸實的話來說服家長,讓家長能夠認同教師的觀點。在溝通的過程中,盡可能做到實話實說,不埋怨責備。最后,在家長與教師進行溝通的過程中,需要盡量使用幽默的語言,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調節氣氛,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
4.使用多種渠道與家長進行聯系。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有了更多的途徑。傳統教學過程中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方式主要有家長會、電話、面談、家訪等。而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下出現了很多全新的溝通方式,例如校訊通、QQ、微信等。教師在實際溝通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溝通的內容、溝通的對象來選擇溝通方法,從而達成更好的溝通效果。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自身需要擁有溝通的意愿,如果發現學生出現了問題,就需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有較好的表現,那么教師就需要鼓勵學生和家長進行繼續努力,從而讓學生與家長樹立自信,同時也能夠信任教師,這樣對教師日后的工作落實有著更好的效果。
5.特殊情況下,教師需要在理解家長心情的前提下及時主動溝通。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突發事件,例如學生在學校中由于意外受傷,如果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那么家長難免會產生一些不理解、不接受的情緒。在這樣的情緒引導下,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難免會產生問題,進而影響雙方的教學效果。因此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旦發生了類似的特殊情況,教師需要注意能夠及時的與家長進行溝通,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首先教師要合理的對事件進行緊急處理,了解相關情況,隨后教師需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注意理解家長的情緒,其中包括家長會產生的憤怒、焦慮等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一般來說,在情緒得到穩定之后,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將會更加輕松,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情緒,因此教師也需要學會自我調節。教師自己的情緒調節非常重要,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水平,因此教師自我察覺情緒變化,從而掌握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點非常重要。教師可以使用身體姿態的改變、放松想象的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這都是有著良好效果的方式。除此之外,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使用課外娛樂活動來進行溝通,例如運動、唱歌、畫畫、旅游、閱讀等等。總之,良好的溝通必然是家長與教師兩者之間都處于平穩情緒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而教師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接納家長的情緒,更需要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在當今時代,家校溝通的質量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而且還影響著家長對學校的印象,因此,各校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到家校溝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恰當的措施,增強自身能力、克服畏難心理,提高溝通頻率和質量,增強溝通效果,有效解決家校溝通問題,提高家長的滿意度,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