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泉市肅州區紅山中心小學
繼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義務與責任。語文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一門學科,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蘊含的內涵,讓學生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情操高潔、道德高尚的人,并將傳統文化承載的文化、思想以及精神等根植于心中,進而內化為行動。如何才能將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并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呢?下面,筆者就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作用及策略等作一論述,供教師朋友們參考。
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年齡小、好奇心重、活潑天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且也是思維及三觀等初步形成的基礎階段,針對小學生對于各種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比較強的情況,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從小養成浩然之氣,高潔品性,能在較大程度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并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然而,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只注重背誦,不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和意境,使得學生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強記硬背,導致記憶不牢、理解不深,不能領悟其中的核心思想,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正因如此,小學生無法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熏陶,以至于他們在學習古文知識時,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對古文的理解過于片面,也很容易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這不僅無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會導致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感,既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也難以實現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更是無法借助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無法使學生感受到古文中所蘊含的深刻意蘊。因此,教師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要創新教學手段,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教師要做好引路人。豐富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瑰寶,需要新一代少年以全新的視角與理念繼承歷史與人文遺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思想成長與知識成長的引路人,在教學中應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給學生傳授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情感、知識以及價值,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而且也有利于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使其得到經久流傳。
2.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自從新課程改革之后,社會各界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要求的呼聲不斷,教育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改活動,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更新,教學手段不斷創新。在統編教材不斷增強古詩文篇目的情況下,在大語文觀環境的影響下,大多數教師已經達成一致,即要提升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不斷在傳統文化內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語感”[1],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繼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1.挖掘漢字的育人功能。漢字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記錄著我國歷史變遷的過程,并且具備較高的教育性,而教師若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則可以挖掘出漢字本身的育人功能,并將其文化有效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借此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知識儲備。
首先,教師在教授學生某一個漢字時,要將這一漢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準確地傳遞給學生,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比如,教師可以將某個漢字的由來及其演變過程講解給學生,或者對學生講述與該漢字有關的歷史故事,促使學生對漢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教師可以借助漢字鍛煉學生的思維。教師在教學生字時,可以借助象形文字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及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比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網”這一漢字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漁網、球網以及蜘蛛網等多種圖片,引導學生對“網”字的認識與理解。
2.引入經典故事文化,激發學生興趣。教師若想提高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有效性,并發揮出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首先就要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順利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基于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根據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相符的傳統文化素材,融入語文教學內容之中,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能夠調動起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知識。
比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將相和》這篇課文時,可以將這篇文章的社會背景介紹給學生,這篇課文選自《史記》這一經典名著,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生平經歷時,也可以簡單講述一下《史記》的大體內容,并通過趣味講解的方式,將其中的幾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借此激發學生對《史記》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到書中優秀人物的良好精神品質,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3.加大力度建設校園環境,營造濃厚學習氛圍。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詩詞歌賦更是獨具一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應主動與學校聯手,為學生打造優良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通過改善校園文化環境,給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以此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如,學校可營造濃厚的特色文化氛圍,在校園文化墻、宣傳欄、走廊、過道等地方涂畫古詩文名句,引導學生課余浸潤在古詩文的豐厚文化里;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比較顯眼的位置擺放詩歌海報、書法作品等,讓學生及時欣賞,感受書香之氣。當校園內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學生思維起到較大的影響[2],使學生在參與學校活動中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精髓,發展學生思維,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得到長足發展。
4.結合生活實際,導入民俗文化。教師若想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這一方式,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就不能使傳統文化教育僅停留在表層。基于此,教師可以將語文教學、傳統文化與生活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民俗文化,以此增加傳統文化的生活氣息,促使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到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之中。教師在講解與民俗文化相關的語文課文時,可以根據其中的具體內容,在生活中選擇相應的民俗文化素材,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而且還可以在課前向學生布置搜集民俗文化資料的作業,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對相關民俗文化有一個更深的了解,提高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藏戲》這篇課文時,可以事前讓學生借助各種工具搜集關于藏戲的資料,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藏戲的視頻,講解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促使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范圍變得更廣。
5.借助漢字教學,有效滲透傳統文化。寫字與閱讀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就我國古代造字方法來看,可以分為很多種,如會意、象形、假借、形聲等[3]。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古代文學的文化性、趣味性以及智慧性特點,挖掘漢字背后的歷史傳說、文化典故等,給每個漢字賦予更為特殊的意義。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使其深刻體會漢字的魅力,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其更好地記憶漢字。以學習象形字“雨”這個字為例,筆者先是借助圖片給學生分析雨這個字的含義,之后引導學生分析字義。首先,這個字中的四個點就像是水滴,而外面的框架就像天空與房屋,這個字代表的是天空降水的意思。在此之后提問學生:“天上降下來的水我們稱為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雨。”如此,學生在學習漢字時能深刻體會象形字的奧秘。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當學生再一次看到這個字時腦海中就會浮現諸多畫面,從而強化其對漢字內涵的理解,使其主動投入到漢字學習中,更好地識字。
6.借助寫作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就語文學科教學分析,寫作屬于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同時也是教師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在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時融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從多角度呈現,給其寫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4]。首先,筆者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搜集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小典故,如“懸梁刺股”“鐵杵磨針”等典故,在此之后讓學生共同品讀故事的內涵與精髓,體會其中的人生哲理。其次,開展討論與研究,寫出讀后感,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不拘泥于固定的寫作方式,在滲透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豐富其文化內涵,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素養的目標。
總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并且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以及生活實際,利用各種方式將傳統文化滲入語文教學之中,借此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及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