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潭縣第二中學
新課改實施以來,面對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這個問題,教師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大膽的革新,提高了教學質量,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還有個別教師依然未去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和基本原則,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因素,致使語文課堂索然無味[1]。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村偏遠地區的語文教師,筆者想根據教學實際,談一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教育教學任務繁重。目前,由于大多數教師有兩個教學班的教學任務,同時還兼任著雜亂無章的班主任工作,再加上學校各個處室、年級組、教研組等等安排的其他繁雜事情,基本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雖然說這一代人幾乎都受過應試教育的煎熬,對課程改革懷有濃厚的熱情和美好的期許,但因為只在上級相關部門的安排部署下,參加過幾次“蜻蜓點水”式的課程改革培訓,對課程改革的理解只是皮毛,所以真正踐行課程改革難度很大。再加上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們也不可能全部走出去觀摩,學習他人之長,切實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師很難真正將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體現課改的實效性,反而有可能在課改中迷失自己。
2.課堂授課方法陳舊。當前,不少教師備寫教案千篇一律,他們備寫的教案只是將《教學參考》或者其他的教輔資料簡單地抄寫,甚至有些教師為了應付各類檢查而備寫教案,或者直接帶上《教學參考》及其他教輔資料上課,在課堂上照本宣科。這樣備寫的教案大多缺乏實用價值,且這種只注重形式而輕視內容的形式主義備課,只會導致教師在上課時只有任務,沒有目標,只按教學進度講課,而不注重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單一。不論是什么課,教學都是程序化的:從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一直到寫作特點等等。如此單一陳舊的教學方法,日積月累,教師自己厭倦了教學,學生更厭煩了聽課,使原本精彩紛呈的語文課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負擔。
3.作文教學有待改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形成與發展最基本的語文素養。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先生曾說:“學習語文無非八個字——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寫”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教師加以重視并為之努力踐行[2]。但現實是,由于受升學率、合格率、教學成績等評價標準的限制,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升學率,不能不靠繁瑣的講授和頻繁的練習來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以至于有的教師把作文課拿來講課文,搞基礎訓練,搞閱讀訓練。個別教師即使是上作文課,也只是指導學生如何審題,如何構思,如何立意……有的教師為了避免學生在考場上出現寫不夠字數的情況,甚至對學生“當堂訓練”。實際上,這樣只是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而對“怎么寫”缺乏正確的引導,致使大多數學生作文寫得平平淡淡,個別學生的作文還有抄襲的情況。
4.學生學習興趣欠缺。在農村學校,部分教師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始終想占據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一堂課僅僅“以完成教學計劃”為目的。個別教師不去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依然憑著一支粉筆、一本教材走上講臺,辛辛苦苦地給學生傳授知識,自己所講內容“細致入微”:從生字的正音到新詞語的解釋,從難句的含義到修辭的妙處,從段落層次的劃分與概括到主題思想的歸納。一堂課下來,學生被動地學習,成為了“記筆記的機器”。有的教師停留在對課程改革片面的理解上,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很多問題,從表面上看,學生不斷地舉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似乎實現了新課改追求的“合作、民主、探究”的教育目標,但實際上教師提問的作用不過是牽著學生的鼻子,促使學生逐項完成教學任務而已。而授課教師在評價學生搶答的問題時,凡是符合自己認定的“標準答案”就給予肯定,并報以熱烈的掌聲;凡是不符合或超出自己想法之外的答案,就給予否定。這樣下來,教師口若懸河地講解,學生卻一臉茫然,抓不住學習重點,感覺不到自己的主體地位,缺乏課堂參與意識,對語文學科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1.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教學內容。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改變“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首要任務就是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為有效開展教學提供更好的指導。“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只是演示給我,我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傳統教學理念的不足及缺陷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轉變教學理念,運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實施教學,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促使課堂教學有效開展。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不但要對學生進行教材知識點的教學,而且要結合相關課外知識進行延展性教學,使學生學習并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語文素養,更好地領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2.適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教學方式。對于一節課而言,雖然知識的傳授十分重要,但教學方式更加重要。個別教師“照本宣科”,沒有新的知識,缺少自己的思想,缺乏教學的激情;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雖然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卻忽略了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知識,使教學成為沒有實際內容的課堂;有一些教師不重視教學藝術性,自始至終“一言堂”,使學生成為遠離教學的主體,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輸。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畢竟它比傳統的講授教學有更多的優點。一方面,教師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深化;另一方面,教師積極創造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在多媒體應用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形象地展現語文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并且準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保證多媒體課件內容切實符合實際教學需要,能夠將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最終實現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
3.加強學生寫作指導,優化作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摒棄套路作文模式。語文教師一定要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在作文教學時,自己應該先審清題目,寫下水作文,體驗一下寫作的感受。作文教學不只是將寫作技巧教給學生,關鍵是要讓學生自然地釋放內心的情感,用真實的語言來抒發真切的情感,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心路歷程,更好地體驗生活、認識自我。
教師應教給學生深入生活,理論聯系實際。一篇作文不可能將個人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表達出來,但是總結所有內容,將其濃縮出來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教導學生任意選擇自己認為好的生活細節,將細節內容用充實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學生就要帶著問題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在寫作文時貼近生活實際,分析身邊的各種事物、事理,找出事物的內在規律,不斷總結生活經驗,從而寫出好文章。
學生在寫作文時要講真話、訴真情。如果缺乏生活經驗,就難以形成真情實感。我們要鼓勵學生說真話,也只有說真話,才能讓作文內容變得真實可信,才會更有說服力,才能打動人心。我們寫作中有敘事、有抒情、有議論,就是要求學生要用自己的真話、真情,把事、理說出來。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在日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3]。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都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特別是這個階段的學生,這一點表現得非常明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讓學生辦“愛我中華、興我文化”的手抄報,在班內進行評比。在課本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時組織課本劇表演,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中筆者還特別注意做了以下幾點:第一,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上盡量控制自己的講授容量,以豐富的教學設計吸引學生說、寫、讀、唱、動手操作等,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立體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第二,巧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在教學中,筆者不斷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積極參與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習總書記在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會上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所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一批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4]農村中學經濟相對落后,信息比較閉塞,學生學習動機欠缺,這需要教師自身具有一定的教學膽識和氣魄,勇于打破那些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大膽創新,讓農村中學語文教學邁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