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香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右水初中 江西 會昌 342600)
在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多了解、多掌握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平時注意搜集傳統文化資料,加強相關知識儲備。教師還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滲透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比如在《我們的節日》等課程中,可以適當加入節日習俗,風俗習慣等的介紹;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適當的引用一些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等,這些都是千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積累而來的文化精髓,飽含著前人的智慧。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愛國主義是最不容忽視的。無論是在課本教材當中,還是平時的課外活動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我們每個人都應認識到,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培養學生的酃主義情感,也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
(1)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諸多章節都講得是愛國主義,再結合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經典,無不滲透著愛國主義思想內容,這些都是對學生最直接、最生動的愛國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課本內容,適當引用歷史上的愛國主義人物事跡,讓學生從小就“知祖國、愛祖國”,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2)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進行“愛國”的養成教育。通過班級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向學生進行愛集體、守紀律的教育。
(3)在節假日期間,組織開展弘揚傳統民族精神的活動,我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在每年的清明節,進行緬懷革命先烈的征文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意識到當今的幸福生活不是憑空得來的,是由無數先烈的犧牲換來的。組織學生觀看展現國家發展建設成就的展覽,深切的感受祖國的強大。
“孝”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最為推崇的品德,其貫穿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所謂“孝”,是恭敬,是愛護。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一直都是傳統美德之首,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孝”絕不僅是簡單的照顧父母,更重要的是要真切的奉獻,給父母以心靈的撫慰,尤其是在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今天,“孝”的意義更顯其價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種由小及大、由家及國的大孝,因此我們對“孝”的倡導,是愛心的表現,是每個人都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與人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無論付出的價值多少,也許只是一句溫暖的問候,也許只是節日里的一束鮮花,但在“孝”的天平上,都是等值的。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積極倡導“孝”的回歸。
“孝”既是屬于傳統的道德范疇,也是現今令人欽佩的品質。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要求,將“孝”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讓學生認識到其真正的價值,并自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提高自身道德品質的同時,不斷促進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也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經典,弘揚傳統美德,將傳統文化浸潤到學生的思想當中,并逐漸轉化為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品質,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具體來說,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不定期舉辦傳統文化講座。比如,以誠實守信、自立自強等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作報告,并面對面的進行交流。二是,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舉辦相關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搜集素材,并進行總結、分析等工作。既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又鍛煉了資料搜集、提煉的能力。三是,通過舉辦班級辯論會、討論會等,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情感上的共鳴,鼓勵學生寫出自身的感觸,使他們從內心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總的來說,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學會感恩、誠信、自立、自強等重要品質,在生活中做到與人和諧相處,在學習上做到與同齡人共同成長。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就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也弘揚了我國傳統文化,促進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