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秀慧
(福建省南靖縣書洋中心小學 福建 漳州 363608)
可如今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從目前作文教學的實際看,現狀不樂觀,學生怕寫,一上作文課,就象換了個人一樣,愁眉苦臉的,笑聲沒了、靈氣跑了、個性也逃了,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搜腸刮肚也吐不出兩句話來。不少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字詞不夠廢話湊,像擠牙膏似的想一句寫一句。碰上老師逼得緊的,就抄襲一篇上交應付了事。學生作文缺少個性,作文千人一面、大同小異,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創意。寫人一個模、寫事一個過程、寫景一個風景、狀物一個樣……完全一個模式、一個套路。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到作文并不難,作文就像我們吃飯、呼吸一樣自然呢。結合多年的教學,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生活就好比泉源一樣,寫作應是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了”。學生的生活越豐富,心中積累的感受越多,寫作的內容越充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學生的日常活動范圍較小,形式單一,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上課,與社會生活的接觸較少,生活經驗不足,寫作文時就缺少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引起他們對生活的興趣。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讓學生把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這樣才言之有物。重視生活實踐,開展各種課外活動,豐富學生日常生活。引導兒童寫真實的生活。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是生活的主人,也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經讓他們熱淚盈眶或悲痛萬分,只是沒留意,更沒有用文字記下自己感受的習慣,也就談不上積累素材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生活,仔細觀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把所見所聞描述出來。這樣,學生作文便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生活,作文的源泉,功夫在文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寫詩也會吟”“厚積才能薄發”,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從閱讀中可以學習語言和表達方法;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從讀中學到“怎樣寫”,也可以從閱讀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擴大知識面,活躍學生的思想,這樣,當學生作文的時候,那些與作文有關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那些適合于表達內容的寫法,那些用在這里恰到好處的詞和句,就會適時在學生的腦子里蹦出來。閱讀的過程能成為給作文提供多方面積累的過程。
葉圣陶先生說:“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只是閱讀而不加以積累也是不行的,容易造成眼高手低。要注重多寫多練,在日積月累上下功夫。平時要勤動筆,手要勤,能夠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及時記下來,如寫日記、周記、觀察筆記、讀書筆記。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采蜜本”,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摘抄下來,也可把對文中主人公的評價及自己讀完后的感受寫出來,隨時翻閱欣賞、細細品味。每月開展一次“讀書成果匯報”活動,在活動中把自己的“采蜜本”拿出來相互交流、欣賞,激發學生讀書興趣,樹立讀書信心,享受讀書帶來的成就與快樂。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寫起文章來,那些優美詞句就如泉水般涌出,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作家葉文玲在談寫作時就說過:“作文要有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蹦7率切Хǎ聦懖皇翘鬃?,更不是抄襲。我們的教材里的文章,篇篇都是文質兼美。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文章基本表達方法,讓學生充分理解范文的某種寫作方法。仿寫有三種方式:仿其文——仿用范文的部分語言文字;仿其格——仿文章結構、布局、寫作思路、記敘順序;仿其法——仿范文寫作方法及作者的思考方法、觀察角度。這三種仿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循序而用,也可以交叉進行和綜合練習,使學生靈活掌握寫作技巧,為創打下基礎。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時引導學生向創發展,不要長時間停留在模仿上。
總之,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