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陽華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策武中學 福建 龍巖 366309)
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創設某些有利于學生的積極和諧的課堂環境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妥善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來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失,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質量。
在當前教育模式下有許多教師仍然采用呆板,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抱著應試教育的目的,一味地灌輸給學生知識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種填鴨式的教育會壓抑學生的天性和創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不僅不利于學生們學習技能,提高思維能力,還阻礙了學生素質方面的培養,不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
語文學習與情感教育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學生咋體會作者情感和進行課文朗誦的時候如果能身臨其境的理解作者所創設的特定環境,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體情感[1]。其實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字詞、寫作手法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思維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更好地直抒胸臆,準確的把握現實情感。而實施情感教育的好處恰恰就在于引導學生的情感,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激發出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不僅如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利用情感教育的策略,能夠發揮情感的內在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特征和思想道德品質。
3.1 轉變教學方式,開展啟發式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讓教師在臺上唱獨角戲,學生也完全沒有課堂參與感,但如果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主講或者教師啟發教學等效果可能會更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例如在學習語文新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八課木蘭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感環境,將木蘭替父從軍的英雄氣節和忠孝的思想賦予到新時代的人物身上,然后進行角色扮演和人物情感分享,也可以引導他們課外探究,通過自己搜尋資料和課堂分享使學生更具有獲得感。也可以結合新媒體的力量,利用影音視頻幫助學生愉快的了解木蘭詩背后的故事和時代背景。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加他們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3.2 活躍課堂氛圍,打造輕松活潑的課堂。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施展個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在上課時穿插一些趣味互動和游戲,例如自編一些短劇和話劇表演,進行詩歌閱讀朗誦等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放松大腦,注意力集中,也會使他們提高對人物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2]。學生對新內容最感興趣,教師可以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用引導性、啟發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腦筋,使他們的心理活動一直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新知識。
3.3 培養學生情感認知。學習不止于課堂,還能來源于實際生活且回饋于生活,因此課外的實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學生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成長而做出的犧牲,有怎么會理解課文中所提到的父母之愛。例如在學習八年級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教師就可以布置一些課外的小作文,讓學生們感受在現實生活中最偉大卻又最平凡和樸實的父母之愛,通過模仿朱先生筆下最細膩真摯的詞語來提升學生科學的情感認知,進而提升教學的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去激發自身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初中語文教學仍然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階段,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地意義和作用,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更好地人格和品行,可以有效彌補唯理智教育對學生發展造成的缺失。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需要不斷的踐行情感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幫助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下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的語文思維能力。但是情感教育如何更加科學的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還要有更多的探索和改進,這仍然值得我們探究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