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真
(福建省詔安縣南詔鎮中心小學 福建 漳州 363500)
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他們興趣倍增學習欲望強烈,以最積極的狀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聯系豐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學文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玩出了名堂》,教師啟發學生:“同學們喜歡玩耍嗎?”學生們開心地回答:“喜歡!”“喜歡玩什么?怎樣玩?”老師這一問就如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的心扉,學生的思緒如同開了閘的水庫,紛紛地說出自己做過的有趣的游戲。那表情、動作更是生龍活虎,親切的生活大大的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他們在積極地思考。教師進一步啟發:“那你們在玩耍中可有什么新發現和收獲?”這一問全班同學頓時鴉雀無聲。一會兒,有幾個同學說他們玩的時候總覺得特別開心。這時教師話鋒一轉:“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偉大的科學家列文虎克喜歡玩什么?怎么玩?玩耍中又有什么新發現和收獲?”學生一下子就產生了強烈的讀文興趣。他們的思維受到挑戰,受到刺激,受到進一步的啟發。學生會如饑似渴地自讀課文,急切地想知道別人在玩耍中有什么新發現。
教師應善于捕捉課文的語言美,再現課文中具體美好的形象,讓學生從中受到良好愉悅的感染和熏陶。如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有這么一句:“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其中,“浸”字很傳神,有動感,教師可啟發玩味:“你和你家人有浸過東西嗎?”然后老師拿來衣服和水,讓學生進行實驗演示。師質疑:“衣服完全浸到水里了嗎?”學生說:“沒有。”師肯定其做法,然后再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浸”。“浸”就是把東西泡在水等液體里直到全部濕透。師問:“能把‘浸’換成‘蓋’或‘遮’嗎?”這樣一問,學生就完全領略到“浸”字的妙處了。接下來,我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老師朗讀,邊展開想象,想象一下眼前的景象。“早晨……濃霧。”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我仿佛看到了一片又濃又大的霧。”“整片森林都是霧,從樹下到樹的上面都是。”……師問:“是不是像浸透的衣服一樣?”生:“‘浸’字用的真好!”師:“如果你們就在這濃霧里,你有什么感覺?”生:“太美了,像是在云霧里。”“像人間仙境!”語文,豐富的想象,美好的形象,帶給了學生無窮的快樂,從而強烈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
引導學生表情朗讀,是再現形象最經常的方法。如《何花》一課,教師在指導表情朗讀時,可插入這樣的描述:“你看,碧綠的荷葉,潔白的荷花,嫩黃的蓮蓬,色彩多美;荷花有全開的,有剛開的,有將開的,它們的姿態又是多美!你如果也成了當中的一朵荷花該多舒坦快樂!”
講讀課文,啟發思維,關鍵在于設計生動有趣的提問。要使提問有趣,應從具體事物、細節描寫入手,一般的做法是將問題“化整為零”,“化虛為實”。
比如,教《荷花》一課中。講讀到“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是如此設計一系列鏈接問題把課文中空白部分完美地想象補充。①“我”遇見了誰?(蜻蜓,小魚)②“我”就只遇見這兩種小動物嗎?“……”表示什么?③你們想象一下,還有可能出現哪些小動物?話音一落,學生踴躍舉手發言,有的說:“蜜蜂飛過來,告訴我,你真香啊!”有的說:“青蛙跳過來,告訴我昨天捉了許多害蟲。”……掌聲絡繹不絕,高舉的小手密密麻麻,大家興致勃勃。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愛活動,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組織一些相關活動,可讓學生動口動手,在快樂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鞏固所學知識或學習新的知識。
講解課文時,可以適當插入一些“擬聲模型”,“想象繪畫”和“情景表演”“分角色朗讀”等簡短的活動。
如教《一次成功的實驗》,在講讀課文后,我讓他們表演情景劇。我準備了3塊系著繩子的小石頭(代表鉛垂)和一個瓶口狹小的空瓶子,然后每次請四名學生,一名當教授,三名當學生,讓他們當場演示實驗過程。有的是敗了,有的成功了。其他同學邊看邊笑,興奮地指手劃腳,氛圍十分活躍、愉快。最后他們在快樂的演示活動中,更進一步了解了實驗為什么會成功,明白了文中主題:做人應懂得為他人著想。
在種種有趣快樂的知識活動中,孩子們從中體驗到語文的樂趣,這就讓他們更喜歡語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