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彥麗
(新疆兵團十一師第三中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1.1 注重認知,輕視情感。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諸多能力不是靠老師灌輸與機械的訓練獲得,而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一點點地積累,慢慢地領悟獲得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些老師為了應付考試,片面強調語文知識的掌握,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缺少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缺乏對學生閱讀態度的引導和閱讀方法的點撥。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既沒有好的方法,再加上繁重的課業,對閱讀興趣減少,學生甚至對閱讀存在恐懼感。
1.2 重注重分析,輕視感悟。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個性化、情感化、創造性的閱讀活動,把閱讀內容作為純理性分析的例子,以教師個人對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了學生的感受體驗、讀書感悟,這樣,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獨特理解,還使學生對閱讀產生了厭倦心理,久而久之,嚴重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1.3 注重講授,輕視自主。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把當作教學的“主體”,只突出了教師自己的主導地位,不敢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能夠自己看明白的,不放心讓學生看;學生能夠自己講清楚的,不放心讓學生講,怕課堂脫離自己的掌控,偏離預設。教師根據自己預設好的流程,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生拉硬拽也要把學生拉回到預案上來。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學生沒有一點自主的空間,更談不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
2.1 激發閱讀興趣。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較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他們往往對未知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渴望學習新知識,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開展閱讀教學的有利條件。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掌握小學生心理特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小學生渴望新知識特點,增強審美觸覺,可以通過現代化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將小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文教學中,并且強調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
比如,在教授《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是通過網絡搜集視頻和圖片,再利用多媒體把桂林如畫風景展現在學生們面前,立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利用欣賞視頻圖片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本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多元化智能[1]。在欣賞視頻畫面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多媒體配樂將課文的內容朗讀出來,讓學生們在深情的朗讀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內涵。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語言將有關文章的圖片景色描繪出來,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堂時間,還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
2.2 教授學生閱讀方法。閱讀既然是一種能力,那么就要培養和掌握能力的方法,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所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從閱讀方法的指導入手。基礎的閱讀方法有很多。其一,由淺入深,分層閱讀。和其他內容的學習一樣,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生由易到難逐步培養自身閱讀能力。在進行閱讀時,低段學生閱讀過程可以分為這三層:讀準,讀通,讀懂;高段學生閱讀過程可以分為“讀通、讀懂、賞析”三個層次。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先通讀全文解決生字,然后為文章劃分層次,較后進行賞析,這樣就能做到高效閱讀,把握文章要點。其次,由內而外,延伸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拓展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材的閱讀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量的,所以,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文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2.3 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教學。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在課前制定閱讀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和教材內容的對話展開教學,把握好文章的生字、成語、重點、以及難點句式,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教學思路以及作者的意圖,進而領悟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此外,語文老師制定閱讀教學流程時,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章做出相應的改變,但不能千篇一律[2]。同時老師在選擇閱讀教學的方法時,不要一味地追求創新,應該選擇簡單、高效的教學方法,方便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梳理自己的想法,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想法和理解。例如,在教授《春曉》、《望洞庭》、《清平調》等這些古詩詞時,給學充分的時間來朗誦古詩,然后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詞,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詞的語言節奏表達意境。而在指導學生學習一些童話故事,如《灰姑娘》、《皇子的新衣》等方面的文章時,先讓學生進行充分閱讀,再根據文章主要內容改編話劇,可學生來表演童話故事,通過情節設定、表演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