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虹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博才梅溪湖小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情境化識字以學生為教育主體,通過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并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沉浸在課堂氛圍當中,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是一種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的教育形式,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有需要對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不斷推進情境化課堂的發展。
1.1 什么是情境化識字教學。所謂情境化識字教學,就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通過聯想將要探討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學習者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1]。情境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能夠降低抽象知識的學習難度,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在小學階段,兒童因為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對一些較為深奧的語文知識進行吸收和運用,因此,需要教師通過一些實物的展示、情境的設置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讓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觸覺引發內心情感的共鳴,從而對新的知識產生理解和體悟。因此,在小學階段采用情境化識字教學,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征的。
1.2 小學語文實施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的意義。首先,我國的漢字屬于象形文字,與西方的字母不同,漢字本身就具有形態特征,能夠一定程度反應現實。例如,“眾”是由三個“人”字組成,從字形上來看,就是很多人站立在一起的樣子;又比如“鞠躬”一詞,“躬”字字形就體現出鞠躬的姿勢,而“鞠躬”一詞本身就反映了中國文化中“禮儀”的思想。漢字天然就具有具象化的特色,教師在教授漢字時,可以根據漢字的形狀、演變、歷史進行發散,使課題教學提升趣味性。
其次,情境化課堂教學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在進行情境化識字教學時,教師不光是在教授兒童如何聽、說、讀、寫,同時也是對兒童進行文學、數學、歷史、地理、生物、藝術等多種門類的學科知識進行普及。對于中國小學生而言,學習語文就是為更好地理解、學習其他科目,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供前提條件,因此,進行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就是在為小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素質教育發展奠定基礎。
同時,實施情境化課堂教學,還能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課堂表現力、社交能力等實踐性技能,是符合當前新課標要求、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美的享受和體驗。
2.1 結合字音字形,直觀展示教學內容。根據漢字的造字原理、字音字形字義的演變過程,教師可以對漢字的教學內容進行挖掘,并將圖畫、視頻、實物等媒介與漢字進行關聯,使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給學生[2]。小學生正處于對色彩、圖像最敏感的時期,通過色彩鮮艷的圖畫和對實物的直接接觸,教師能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興趣,同時,通過對實物的認識,學生也能更快地對漢字的字形和字義建立印象,從而能夠更好地進入漢字知識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春夏秋冬”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四季的圖片為孩子們建立“春夏秋冬”的色彩意識,并對四季的代表性植物進行展示,通過調動學生的五感,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四季的特點,從而對“春夏秋冬”的字義和延伸的含義產生理解。
2.2 創設情境,實現多元化教學方式。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不光可以利用圖像和實物,還可以采用結合字形字義編講漢字故事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歇后語、成語、歷史典故等,這些字詞由于過于精煉,很難用一件實物展示,因此,采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沉浸在情境之中,對故事內容產生體悟,同樣能夠促進學生的漢字學習。
這就是說,對于漢字的情境化課堂教學,可以用多種方法來實現,而不應拘泥于單一的教學方式。識字教學情境化課堂的創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1)通過故事創設,為學生構筑故事情境,讓學生與故事里的人和事產生“移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共鳴,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的目的;(2)通過網絡、多媒體等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圖像、實物、視頻形式的展示,讓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教學內容,從而對教學的知識產生印象,加深理解;(3)通過對漢字的深入研究,總結字形的構筑規律,并根據這種構筑規律設計“造字游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造字游戲,在讓學生獲得游戲玩耍的滿足感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漢字結構規律的印象,同時還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識字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技能,也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情境化課堂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情境化課堂的優勢特征,不斷進行識字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改進,優化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模式,使學生能夠對學習識字產生積極性,并主動參與到識字教學活動中來,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