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蘭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中等職業學校 貴州 遵義 563000)
在技工教育中,專業技術課的教學普遍被認為是教師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課程。就拿我校《鋼絲、鋼絲繩》這門專業技術課來說,由于它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較多,專業實踐性強等特點。因此,對于剛剛離開普教跨入技校的學生來說,在學習中普遍感到有“三難”。即一:內容龐雜。如各學科之間、各工序之間相互脫節,不能很好的聯系在一起,造成難于學習和記憶。二:專業性強,難于理解。如對教材中的一些名詞、術語,基本概念及原理感到抽象和陌生。因此,學生學習起來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三:理論聯系實際。由于專業技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學生對技校的教學形式比較陌生,對所學專業無論從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上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給教學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本文就以《鋼絲、鋼絲繩》的教學談點膚淺的看法,以起到用較少的時間投入達到提高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注重聯系:
第一,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任何一門專業課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拿《鋼絲、鋼絲繩生產》來說,如從鋼絲生產的主要工序來看,它涉及《金屬學及熱處理》、《普通化學》、《力學》等方面知識。在教學中,如何將這些基礎知識較好的應用到專業技術課程中,關鍵是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如鋼絲生產“四大工序”中熱處理工序的目的:一是消除加工硬化,軟化組織,保證鋼絲的進一一步拉拔。在生產中,可隨鋼種不同,采用多種形式的退火來達到;另方面是保證鋼絲的最終機械性能和物理性能,可采用鋼絲鉛淬火及調質處理來達到。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加工硬化、鉛淬火、調質處理等知識,用到的就是所學過的(熱處理》課程的知識。在熱處理工藝選擇時,如淬火、退火、調質熱處理等工藝的工藝特點和應用范圍等也得到了運用。使鋼絲生產與《熱處理》更好聯系起來,從而既復習了鋼絲熱處理的概念,又學會了各種熱處理在鋼絲生產中的應用。
第二,各工序之間的聯系。如鋼絲、鋼絲繩生產各工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上一工序的質量往往會影響下一工序的順利進行。例如,鋼絲表面氧化鐵皮處理不干凈,會影響到鋼絲表面質量,模具的過早磨損,甚至造成拉拔時線坯的斷裂。又如,在捻股生產中,由于卷線質量的缺陷,造成瞎軸、斷絲等,嚴重影響了鋼絲繩產品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將各章原本獨立的知識有機的結合,這不僅回顧了該門課程所學過的內容,而且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與他人互相合作。
深刻理解:
第一精心設疑,培養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巧妙的設置各種疑問,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引發其主動探索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們家里的沙發中的彈簧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引入鋼絲生產中彈簧鋼絲的生產工藝。用在戶外的鋼絲由于受到腐蝕生銹引出鋼絲生產的保護鍍層等知識。
第二運用己學過的基礎知識,由淺入深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鋼絲繩生產中的重要參數捻距、捻角及鋼絲繩成型原理,可運用學過的“螺旋線”中螺距、螺旋升角的概念引出捻距、捻角;螺旋線的形成引出鋼絲繩的成型原理即主機體的旋轉運動與牽引輪拉曳鋼絲繩向前的直線運動的合成。這種由淺入深、由陌生到熟悉、由簡單的知識引出較難理解專業術語、概念和原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第三,用實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在教學中利用掛圖、實物、模型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較難的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學習。如鋼絲繩生產中鋼絲繩直徑的定義及測量方法。可用一根鋼絲繩作為教具,要求學生先觀察其端面,并將斷面圖掛在墻上,對照實物與圖示引出鋼絲繩直徑的定義:即鋼絲繩最大外接圓直徑。通過實物與掛圖的使用,使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最大外接圓的含義。在測量時理解了為什么游標卡尺的兩個接觸點一定是鋼絲繩中相應兩股的最高點。
重視實踐:
第一組織現場教學或參觀工廠,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認真觀察和思考,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授熱處理工藝參數,為了獲得冷拉時的最佳組織“索氏體“理論溫度應選取600-650℃。而實際生產中,鉛浴的溫度是460-50℃.通過對現場的參觀和思考,學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即:
一是由于鋼絲從加熱爐出來進入鉛槽,會將大量的熱量帶入鉛槽,使鉛浴的溫度升高,二是由于過冷度造成鋼絲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接近鉛浴的溫度,而奧氏體的轉變早已在高于鉛浴溫度轉變完畢。
第二在專業課教學中很大的失誤就在于理論脫離實際,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常常可以聽到已畢業的學生的感慨: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更本無法用到生產實際中去。心理學有關研究成果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和學識,但遠不如動手操作給人的印象那祥深刻,不如動手操作掌握得那樣牢固。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更能學得好。
教學效果:
通過對《鋼絲、鋼絲繩》的教學認識與探討,并將上述教學理念應用于中等職業學校其他專業技術課程的教學中,使得這些重要而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的教學效果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