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瑩
(廣西南寧市江南區蘇圩鎮敬團小學 廣西 南寧 530228)
為了更好的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的識字教學。而識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開端,只有讓學生掌握大量的詞匯量,才可以為閱讀和寫作提供有效的幫助。因此,語文教師要精心的設計教學內容,將識字作為對學生的教學重點,在整個教學中貫穿識字,盡最大可能調動起學生識字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全面的感受到祖國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生的實際識字效率。
對于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喜好等,結合具體的識字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出良好的識字氛圍,充分激發起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喜愛上對漢字的學習,積極投入到識字課堂中[1]。首先,語文教師可以組織以游戲的形式學習,不僅符合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規律,還能有效的增添課堂教學的活力和趣味,實現對學生的寓教于樂,促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積累更為豐富的詞匯量,深刻體會到我國祖國語言文字的價值。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上《小書包》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認識詞語:書包、尺子、作業本、轉筆刀、鉛筆、橡皮等。首先,語文教師以猜謎語的方式,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比如:像糖不是糖,有長也有方,幫你改錯字,它卻不怕臟——橡皮;身子細又長,一根直肚腸,嘴尖能寫字,越用就越短——鉛筆等。其次,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貨物交換”的游戲,讓學生收集一些學習用品放入自己的小書包里,引導學生互相詢問想要交換的用品,只有兩名學生同時正確的讀準字音,并標注出拼音,才能成功交換,從而在游戲中有效的增強了學生的識字水平,確保學生的識字效率得到提升。
在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主要教學目的,就要讓學生能夠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傳授識字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可以自己認識更多的漢字,強化學生對漢字的深刻記憶。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適當的識字方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識字,還充分激發起了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認識欲望,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個發現者,去探尋出豐富的語言文字[2],從而學生愿意主動去識字去學習,將學生的被動學習化為主動,自然就會增強學生的識字效果。
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小青蛙》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正確辨析“青”字族的生字,學會基本字族識字法。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認識“青”,青蛙穿著綠衣裳,表示青代表綠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表示青代表藍色;青絲、青衣表示青代表黑色,讓學生對青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對青加偏旁部首。比如:“清”,表示與水的清濁有關,本義是水的透明;“晴”,表示與太陽有關,本義是天空無云,并讓學生認識到反義詞“陰”;“睛”表示與眼睛有關;“情”表示與心理活動有關;“請”,表示與說話有關,從而學生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字族識記,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包”字族,比如用手“抱”、用腳“跑”等。
漢字無處不在,語文教師在實際的識字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因此,語文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拓展識字的空間和范圍,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去認識更多的漢字,記憶豐富的詞語。比如,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主動識字,通過廣告牌、課外書籍、動畫電視、商場標簽等,在班級上為學生開展識字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將在生活中,認識的生字展現出來,并介紹相關漢字的含義,以及在哪里見到的,與什么事物有關等[3],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積累語言文字,讓學生獲得自主識字的樂趣,產生識字的學習動力,為學生的后續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另外,語文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讓學生更加有效的完成課后作業。比如,語文教師可以讓家長帶領學生到超市購物,在學生吃的零食中,包含了很多的漢字,這些觸手可得的識字資源,都可以作為識字的作業,不斷的拓寬學生的識字量,促進學生識字能力和語文水平的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漢字,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語文教師精心設計的識字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掌握適當的識字方法和技巧,并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識字的動力和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觀看電視,閱讀童話故事中也能隨時記憶漢字,認準漢字的正確讀音,不斷拓展學生的識字量,從而逐漸促進學生識字水平和識字效率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