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娟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當前的小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功利色彩依然較濃,相應的教育行為表現出浮躁不安、急功近利、避重就輕、強化應試、淡化素養。這種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嚴重影響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育不能只重“授業”,淡漠“傳道”,應該傳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美化其心靈,陶冶其情操,豐富其頭腦,崇高其精神。
生物的生長是由不同物種之間的共生和互生支撐的,任何一方的強勢,都會導致生態失衡。課堂的生態鏈是由環境、教師、學生、內容等組成,這種生態鏈應當是綠色的、和諧的。作為教師,教學中應敬畏每一個具有生命個體的學生,保證課堂生態系統的平衡,這樣的教學才能深入學生的心田,才能給學生似水柔情的教育。
從學生的視角,巧妙構筑對話平臺。克林·伯格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在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那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的標識。”本節課運用了對話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反思,最終達成知識的自主建構。課始,教師不著痕跡地賣了一個破綻,引發話題;課中,師生在開放的氛圍中,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了一場無拘無束的對話。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和諧的,情感是融洽的,地位是平等的,就好像坐在一張圓桌上,邊喝茶邊進行談話,相互尊重,相互著想。好一個綠色和諧的畫面,這不正是“涵養化育,自然天成”所要求的嗎?不正是語文教學既要遵循語文自身的客觀規律,又要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和心靈世界等現代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嗎?
從語文的視角,有效培養學習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的學生四種能力之一。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中,老師首先運用“故錯法”,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觸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接著采用“生讀師記”和“師讀生記”的形式,抓住關鍵句,找出單位“1”的量,分析其中的數量關系。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進行說教,而是由學生在“經歷”的基礎上去領會,去體驗。不知是誰說過:當被教育者感覺不到教育者在教育他的時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追求教育的無痕,正是“浸潤”教育的最高境界。
課堂,對于教師這個特殊的職業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思想的高度,決定行為的寬度,我們要有執求卓越態度,不斷完善自己,發展學生。
師生之間的協作,彰顯教學睿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所以師生協作是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對學生而言,師生協作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師生協作意味著上課不僅傳授知識,而是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角色將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合作者;對教學而言,師生協作意味著參與,是學生、語文教材、教師之間的真情地交流,形成“學習共同體”。這樣在“浸潤”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既提高了學生,也成就了老師。
生生之間的協作,感悟教學魅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動”的基礎上“互動”,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群體之間的智慧。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同學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糾正。這種教學方法,更能使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思維暢通無阻,靈感得以閃現,個性得以發展,創見得以表現,使集體共享個人所得,從而獲得比較完整、深刻的印象,推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寬容學生出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因此,出錯是難免的,學生也正是在不斷嘗試錯誤中發展成長的。允許學生出現錯誤,是教學民主的重要體現,也是創設民主氛圍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正確對待學生錯誤,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學生才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敢于向老師對話。
寬容學生出格。創造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形式,其新穎性、獨特性和實用性被認為是創造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能允許學生“出格”、突破常規,不必強求“千篇一律”。雖然“出格”并非意味著創新,但要創新,首先必須“出格”。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發揚教學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寬容學生差異。“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使他們的語文學習差異明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而教學中,要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并充分開發學生的差異資源,使其能成為教學的有效著力點。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教育理念,出發點是愛學生,歸宿地是讓學生會學愛,所以我們的教學應當營造善良、仁愛的環境,用睿智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水的柔情凈化靈魂、健全心智,使課堂充滿了敬畏、執著和寬容,這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