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穗珍
(福建省霞浦縣第六中學,福建寧德 355100)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課堂,靈活應用有效策略,細致、深入開展研究,促進課例資源使用實現最優效益,真正用好教材資源。
例如,結合八年級下冊“公平正義的守護”教學需要,筆者增加了思維導圖資源,并設計了情境問題:堅守公平需要從哪兩個方面努力?書本從哪兩個方面闡述通過制度保障公平?守護正義需要從哪兩個方面努力?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什么?
筆者通過思維導圖課例資源,呈現教材內在知識結構和邏輯關系,深刻地闡述了教材主要觀點,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洞悉教材、思考問題,并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達成共識:“公平正義的守護”需要把握“個人”和“制度(司法)”兩條主線[1]。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關愛他人”一課中,筆者引導學生探究“關愛他人的藝術”,面對老人摔倒和同學生活有困難……部分學生脫口而出“把老人扶起來”“幫助生活有困難的同學,捐錢捐物”。筆者及時捕捉了這些回答,挖掘了“同學們能否辯證分析這些熱心行為”的課堂生成資源,從而帶領學生深入辨析了關愛他人的策略和應注意的方面。
在此,筆者捕捉和挖掘了有價值的動態生成資源,雖然可能會打亂常規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但增加的生成資源能夠成為課堂質疑解難的智慧火花和亮點。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一課時,為突破“實干創造未來”的教學難點,在利用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不足以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觀點時,筆者適時增加了“我國復興號動車組精密高端軸承研制勞動成果”兩則具體的數據材料。
材料一:“高鐵女神”梁建英和她的團隊,380 公里的動車組,設計攻關18 個月,450 余項仿真分析,1050 余項地面試驗,2800 余項線路試驗,486.1 公里刷新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
材料二:一列標準動車組裝55 萬個零部件,焊縫12 萬多米,涂裝油漆面積16000 平方米,導線12 萬多根,裝配工序2萬道,工作在第一線的14000多名復興號工作人員做到“零失誤”。
筆者利用案例資源引導學生開展探究:(1)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工作團隊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2)他們的成功帶給我們什么啟示?這樣既利用了原有素材,又增加了形象的案例材料,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引導他們體會成功需要汗水和奮斗,感悟實干創造輝煌,堅定學生對國家發展的信心,進而突破了“實干創造未來”這一教學難點。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關愛他人”時,為了渲染教學氛圍,筆者在教學環節中增添了“這個世界總有人偷偷愛著你”視頻資源,引導學生分享觀看視頻后的感悟,分享自己被人關愛或關愛他人的溫暖故事,進而讓學生領悟關愛他人是一種幸福,升華學生關愛他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可見,增添的視頻資源產生了特殊的德育效果。教師可以將教材資源與時政熱點、視頻音頻、圖片漫畫、社會實踐、案例資源、鄉土資源等進行整合使用,體現教學的時政性、新穎性和實效性。增添的資源恰到好處、用到極致,就能成為美化課堂的催化劑。
以教材的文化內涵為主線對教材資源進行調整合并,這種“瘦身”的目的是優化教材的邏輯結構。邏輯結構是教材傳遞思想的思路,也是學生構建思想的思路。優化邏輯結構,可以更好地展示教材的精神內涵,凸顯教材的教育魅力,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更好的路線圖。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時,教材內容中的“生命至上……如同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與“敬畏生命……與他人共同生活”可以進行整合,并將“珍愛他人生命”的內容“下放”到P96 來講解,形成一個側重于“為什么”(生命至上),另一個側重于“怎么做”(休戚與共)的知識鏈,從而使教材的邏輯結構更明了。教材進一步“瘦身”,凸顯了“關愛他人生命”的主線。
例如,在教學第十課第二課時“活出生命的精彩”中的“冷漠與關切”時,筆者引導學生回顧了前面“關愛他人生命”的知識,形成了從“敬畏生命,生命至上,到休戚與共,再到不冷漠,傳遞溫暖,善待他人,共同營造互信、友善、和諧社會”的層層遞進的知識網絡體系,從而在情理上引領學生做一個在生命面前有道德追求的人。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少年有夢”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挖掘“探究與分享”中的關鍵字句和關鍵信息:“在非洲……‘我一定要為他們挖一口井!’”,感悟瑞恩的夢想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少年夢想天真無邪、美好的特點;“從起初挖井的錢是靠他一個人做家務賺來的……人們紛紛解囊相助”,感悟瑞恩為實現夢想做過哪些努力;從“第一口井打好了……已經為非洲挖了七十多口井”,感悟少年的夢想是與人生目標、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還可引出關于“努力就有改變”的教學,感悟努力是一種怎樣的精神,以及自己應該怎樣努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挖掘教材資源中的關鍵字句和關鍵信息,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等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多角度、多層次使用案例,達到挖掘教材和育人雙實效。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網上交友新時空”時,筆者按知識條理和邏輯順序整合教材中“吳凡網絡交友”的故事情境,引導學生感悟網上交友的特點、積極和消極影響,培養學生網上交友時要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學會在現實中與同伴多交往等網絡媒介素養。在此,筆者把教材中幾個有關聯的活動欄目資源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具有連貫性、真實性、典型性的有多個情節的故事。整編教材故事情境,能夠節約教學時空,讓資源效益淋漓盡致。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課例資源都有知識和生活方面的內在邏輯,教師解讀教材資源邏輯的整合點,可以讓教學更“活”。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讓友誼之樹常青”時,筆者改編了同齡人小美交友的生活化情境,把第四課“友誼的澄清,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等知識、第五課“建立友誼需要開放自己,需要持續的行動”等知識進行整合教學;改編了小美交友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挫折,讓每位學生感悟呵護友誼,尊重對方,正確處理沖突,正確對待交友中的傷害,形成連貫的有故事情節的生活情境教學鏈。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遵守規則”時,筆者按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將“受到處罰的列車乘客”“督促他人遵守規則”“高鐵兒童票優惠規則的調整”進行了改編整合,形成了“遵守規則—維護規則—改進規則”的知識邏輯教學鏈。
綜上所述,課例資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靈活選擇合適的課例資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