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洲
(福建省霞浦縣松城初級中學,福建霞浦 355100)
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及“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社會各行業、各領域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科學創新與技術變革。在教育這個培養人才的關鍵領域里,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是頗為重要的。現階段的中學生由于自身知識面的拓展,思維更加活躍,思想更為開放,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所以對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進行適當改革,成為當下教師都在積極探究的重要課題內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為主的課程,內容理論性強、抽象、有深度,因此,教學手段的革新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順利開展并發揮出社會主義德育教育主陣地的作用有重要意義。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快速更迭,呈現信息量大、內容多、碎片化等特點。這里所說的碎片化學習,主要是學生對不同學習內容根據順序、耗費時間、難易程度、重要程度等不同因素進行合理規劃安排的學習,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進而掌握相關知識。針對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教師應根據學情選擇更適合學生、更有效率的教學手段,展開有條理、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是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運用[1]。
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將知識內容與現實相融合,能有效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使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多元化的教育平臺和完善的教學內容等通過移動碎片化學習法,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發揮強化作用,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思維能力、思想認識。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樹立自身道德行為標準具有規范性的作用。教師運用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通過移動網絡方式進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能力水平的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堅守道德底線,樹立道德行為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2]。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運用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教師通過各種網絡新聞、專業普法平臺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如何遵紀守法,不觸碰法律紅線,通過案例分析詮釋觸犯法律的后果和所要付出的代價,樹立學生的法治觀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這樣有一定深度的內容對于剛步入中學校門的青少年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把相關知識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讓學生的學習可以從對微觀內容的掌握上升到對整體宏觀知識的理解建構上[3]。
例如,七年級教學內容“青春時光”:青春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重要階段;青春期的來臨意味著人們從少年到成人的轉變,是人們“長大成人”的關鍵節點。青春期階段,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身體和生理,心理上的波動和變化將會直接影響到成人后的性格方向。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多數都是由于青春期階段所產生的心理問題,以及隱患未被疏導和消除,形成了心理頑疾。利用移動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教師細化青春期所面對的種種問題與挑戰,如身體變化所產生的困惑與不安、心理上的躁動、兩性正常交往、對待異性的感情等,結合收集的國內外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知識,如專業性強的心理測試,青春期相關的紀錄片,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詩歌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青春期。
基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理論性強、較為抽象、有一定難度的特點,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如果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微視、微課、微信、微博等移動資源建立移動微課堂,能夠更好地將教學重心向學生偏移,其間融入動圖、影音、動畫等動態教學形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此外,學校方面可以相應加大在多媒體教學硬件及軟件上的投入力度,重新整合分配現有的網絡資源,形成完整的移動碎片化教學系統,利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等平臺的教學資源優勢,與學生分享優秀教師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以此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同時,教師也能因吸收和學習了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亮點而大幅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4]。
中學生自身道德素養與法治觀的培養,只依靠學校課堂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在家庭中形成相應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素養培養環境,使學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也能得到鞏固、落實。手機的普及為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可將晦澀、難以理解的教材內容進行分散、細化、整合,通過各種碎片化學習方式,最終形成完整的教學鏈條[5]。
以八年級教學內容“維護國家利益”為例,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動畫、影音等形式向學生闡述維護國家利益、捍衛國家主權的重要意義;課后將制作完成的微課及課后作業發送至班級微信群中,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課程學習進度,監督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教師還可以利用功能性App 制作測試、問卷等,以此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外實踐內容可增加需要學生與家長合作完成的作業任務,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時事熱點、新聞資訊,針對某一事件與家長展開討論與分析,并結合自身所學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思考。通過多種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實現家校的移動互聯。
相較于其他科目,道德與法治更注重學生品格素質及人生價值觀的塑造與培養,因此適當的實踐性活動,將有助于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信息網絡的普及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網絡信息,但因互聯網絡的開放性與包容性,讓大量負面、非法的內容充斥其中。而移動碎片化教學也會利用互聯網絡資源,因此,教師在利用網絡實現移動碎片化教學的同時,可以將生活實踐融入其中,如在課堂上可將時下熱議的網絡話題、流行的網絡語言、引發爭議的社會事件等內容列舉出來,并與學生共同分析[6]。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教師可以先與學生探討時下被人們廣泛應用的支付方式,列舉出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支付方式的優缺點,分析這些缺點可能會造成的風險隱患,再通過列舉當下屢禁不止的網絡借貸平臺所引發的各種違法犯罪案件,讓學生充分認識其中的危害及所產生的嚴重后果,讓學生明白所造成的后果不僅是對自身的傷害,也給家人及同學帶來困擾與損害,以此增強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做到理性消費、勿信虛假宣傳、抵制各類誘惑,學會保護自身隱私及資金安全。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是一門時政性很強的課程,每年中考時政分數比例很高,尤其近年中考還出現新題型:時政點評題。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多解讀新聞時事熱點,提高政治敏感度,進而提高自身的審題解題和完整答題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每日的碎片化時間多刷新聞、多看時事,如就餐、坐車、等人等這些古人說的“三余時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改進記憶方式和學習方式,善于利用這些沒有系統性但量多的碎片化時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政治敏感度。
首先是教師的移動信息化水平不高。許多教師因為缺乏網絡電子設施的操作能力,面對微視、微課、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時則會顯得茫然無措。
其次要全面認識、正確對待知識的碎片化。碎片化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不可機械地將知識碎片化后,就忘記了知識的系統性,沒有及時將相關知識及時歸入理論系統。這樣有可能出現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結果,使學生缺少對教材整體知識的把握而導致知識的孤立、認識的片面。
總之,移動碎片化學習方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擺脫被動式學習所造成的個性化缺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實效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