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坤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安徽合肥 230000)
眾所周知,培養什么樣的人,始終是教育領域的研究命題。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領域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這一要求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指明了方向。核心素養是指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以知識為基礎所形成的必備能力和關鍵品質[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立足核心素養的內涵,結合政治學科的特點,對政治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政治核心素養呢?教師應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呢?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進行詳細說明。
《課程標準》中指出,政治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參與政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知識為基礎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同時,《課程標準》中還將政治核心素養劃分為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共參與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的素養,密切聯系,缺一不可,便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提高發展水平。學生的發展是教師組織政治教學活動的目的。因此,在實施高中政治教學時,教師要立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切實優化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政治核心素養不同維度的特點,應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2]。
教學內容是教師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依據。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要教師打破教材的限制,加強政治學科與現實生活、學生生活經驗、其他學科的聯系,整合出具有生活化、實踐性和綜合性的教學內容。
1.以生活為主題,整合生活化內容
高中政治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政治學科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生活不僅是政治學科的來源,還是該學科的歸途。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如果無法引導學生將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建立聯系,那么學生所獲取的知識將毫無意義。學生是生活中的人,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早已積累了多種多樣的生活經驗,建構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感知。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要切實地和學生一起走進生活,挖掘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資源,借此創設生活情境,驅動學生在生活場景的作用下,自主地遷移生活經驗,解決現實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豐富生活經驗,增加生活見聞,為有效地體驗生活、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以“經濟與社會”為例,該模塊有很多與生活消費有關的內容。在實施教學活動前,筆者利用網絡渠道收集了投資信息,并對信息加以整理,在課堂上展現給學生,不僅實現了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還使學生通過解決投資問題,理解所學知識,形成理財意識。
2.以知識為支撐,整合實踐性內容
學科知識是學生參與學科教學活動必須掌握的內容,也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標志。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是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在參與政治教學活動時,學生對學科知識掌握得越牢固,越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實現對基礎概念、原理等的深刻理解,久而久之,也可以自主地對知識進行應用,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3]。教師講授學科知識應以實踐為目的。因此,在實施政治教學時,教師要以知識為支撐,整合具有實踐性的內容,驅動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知識中衍生出政治方法、政治思維等。
以教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例,在講授相關知識點時,筆者從生活中挖掘了教學資源,如“過去不斷上漲的房價”,據此鼓勵學生自主地收集相關信息,分析近些年各地房價不斷上漲的原因,以及當房價不斷上漲時,黨和政府可以做些什么。在學生收集完信息后,筆者指導學生綜合這些信息和所學過的政治內容,從供求關系、價值規律、貨幣政策、政府的宏觀調控等方面對此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體建構,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完成知識向能力的過渡,提升其政治學習效果。
3.以跨學科為延伸,整合綜合性知識
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使教學進入跨學科階段。跨學科教學不是要弱化學科本身,而是要打破學科之間的阻礙,建構密切的學科聯系,驅動學生實現學科經驗的遷移,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儲備的豐富、學習能力的提高。政治學科的教育內容覆蓋面較為廣泛,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要立足學科特點,以跨學科為延伸,將其他學科相關內容融入政治教學中,實現知識的綜合性。
例如,在開展政治教學時,筆者聯系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個問題涉及中國近現代史、革命史等內容,打破了學科限制,便于學生從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必然性及其優越性入手,全面地分析問題,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發散思維,學會從看問題的角度解決政治問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整合教學內容,可以為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打好基礎。接下來,教師要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所整合的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必備能力和關鍵品質。
1.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多種方式創設的服務于教學內容的教學場。教學情境具有生動性、直觀性的特征,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其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自主體驗場景,探索其中蘊含的知識,并在此過程中鍛煉能力,塑造品質[4]。因此,筆者在開展政治教學時,會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以教學“人民當家作主”為例,在課堂上,筆者創設了人大代表競選情境,和學生按照具體的流程一起模擬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要將自己想象為競選人大代表的人,結合人大代表的職責和權利,書寫演講稿,在班級里進行拉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還便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收集大量與人大代表及其選舉有關的信息,實現視野的開闊,同時體驗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潛移默化地形成政治認同素養和公共參與素養,為參與現實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2.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組織高中政治教學時,仍然傾向于使用灌輸知識的方式,根據教材中現成的內容向學生講述基礎知識,導致政治課成為假大空的理論課,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難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認同感[5]。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自主學習和思考,限制了思維能力、科學精神的發展。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就要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可以立足教學內容設計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獲取知識,鍛煉政治思維,學會科學探究。
以教學“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例,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筆者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展示了因為國際紛爭,一些人砸車、砸店的案例,并提出問題:“案例中的人的做法是否正確呢?如何才是真正的愛國呢?”這樣的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發散思維,對非理性的行為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內容,有理有據地探尋正確的做法,進而認識到愛國主義是一種民族情感,應建立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避免長篇大論,還使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地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在今后的生活中對生活現象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政治教學活動的實施,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實踐是架構課堂和現實生活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6]。在政治教學活動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實現教學活動的豐富,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切身經歷,自主檢驗所學知識,形成行為能力,實現自我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完與政府有關的內容后,筆者組織了社會調研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實地調查的方式,收集本地政府的政務公開情況,據此和小組成員一起分析本地政府公開政務的原因和其需要改進的地方等。最后,各個小組根據討論、解決的問題書寫調研報告。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通過自身體驗,關注社會,提高公共參與意識。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政治教師面臨的教學問題。在實施政治教學時,教師要切實厘清政治核心素養的內涵,以此為切入點,整合教學內容,應用多樣化策略,驅動學生體驗情境、思考問題、實踐體驗,使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切實理解所學知識,夯實知識基礎,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等素養,提升政治學習效果,為今后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