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湖北省鐘祥市磷礦鎮朱堡小學 湖北 鐘祥 431915)
古詩詞一直是語文學習的重難點,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深入推行與發展,要求教師將人為情懷融入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組織詩詞教學時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以新課改提出的教育要求為導向,借助古詩詞對小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
借助古詩詞組織人文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向學生呈現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人的生平經歷等材料,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深入了解古詩詞背后故事的基礎上組織詩文的學習,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古詩文欣賞的難度,讓人文教育更加容易開展。以小學二級下冊的古詩《回鄉偶書》為例,本首詩的作者是賀知章,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本篇古詩時,可以先將賀知章的生平經歷和古詩創作背景的資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賀知章是唐代著名詩人,自武則天時中進士,離家50個年頭,一直在朝廷任官,直到唐玄宗年間辭去朝廷官職,告老還鄉。年少離家,遲暮歸來,雖然作者的鄉音未曾改變,但是家鄉的孩童們卻不認識他,把歸來的游子當做是遠方而來的客人。如此一來學生在這些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在古詩文學習時能夠將背景帶入其中,并且嘗試換位移情,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將古詩文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在本首古詩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組織他們回憶自己上一次回到家鄉是何時,看到了什么,發生了什么,并想想如果自己離開家鄉幾十年未曾返還,將會有怎樣的情感。這一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古詩所蘊含的思想,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積極情感。
小學生由于受到身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影響,尚處于知識學習的最初階段而且理解能力有限。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對于用詞極簡卻意義深遠的古詩詞的理解十分困難。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學習古詩詞中存在的這一問題,在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時,發揮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帶領學生進行古詩詞的鑒賞分析。教師為學生進行重點字詞句的解釋補充,并且有意識的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蘊含那古詩文中的優美意境,感受古詩中的人文情懷,發揮古詩人文教育的積極作用。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古詩《村居》為例,本篇古詩生動的描寫了初春時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春日農村獨特而明媚的景色在筆下栩栩如生。教師在組織學習本篇詩文時,指出古詩中頗具情緒的字詞,例如“拂堤楊柳”“醉春煙”,讓學生大膽想象這簡短的幾個字當中蘊藏了怎樣的春天景色,引領學生閉上眼睛遐想,在水岸邊楊柳長長的枝條垂下來微微的擺動,像是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像是喝醉了一般陶醉在春天的煙霧中。在教師的帶領下就是此展開深入的賞析,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陶醉在古詩文中,感受到詩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朗讀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時慣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古詩文學習中朗讀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加深對詩詞情感的理解,以理解為基礎,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古詩詞中所蘊含的內涵與人文情懷,實現在古詩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目標。朗讀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理性的手段組織意象的途徑開展古詩朗讀,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參與古詩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以一年級語文上冊古詩《憫農》為例。教師在組織本篇古詩學習時,要利用好朗讀這一環節,可以通過詩配樂的方式組織該活動。教師為學生提供多種不同感情色彩的背景音樂,有歡快的悲傷的,緩慢的等等,讓學生在本篇詩文學習之后,自主選擇背景音樂,并說一說為什么自己會選擇這一首背景音樂,通過學生背景音樂的選擇,能夠反映出他們對本篇詩詞感情基調的把握。教師可以此作為依據判斷學習的效果,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同時還可以小組表演的方式來組織朗讀活動,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朗讀,而其他的人則根據古詩的內容進行即興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農民的辛苦和不易,激發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讓他們對古詩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層,進而產生珍惜糧食,尊重農民這一人文情懷。
在古詩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收獲豐富的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實現人文情懷的發展。各位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認識到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古詩學習提出的要求,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在古詩詞教學中,對小學生積極進行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