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陽
(福建省石獅市石光中學,福建石獅 362700)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也做了相應調整。當前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強調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或者是三維目標,而是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且課程內容也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進行了更新。因此,如何在復習備考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及相應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已成為歷史教師面臨的棘手問題。宋史是中國古代史復習備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點內容。這一階段的歷史,雖然歷時相對其他朝代并不長,但要求學生掌握的史實眾多,相關的能力要求也不少。在紛繁復雜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下,教師應怎樣規劃并傳遞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呢?本文以宋史復習備考為例,談談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怎樣進行相應的問題設計。
教師和學生都應明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和主要內容。教師無論講授什么內容,如果只進行問題設計卻不知為何而設計,不清楚問題設計的宗旨,那么課堂教學就失去了靈魂,難以實現有效教學。學生如果不清楚歷史學科的功能,不清楚在學科學習過程中需要培養的相關核心素養,就會失去學習的方向。學生在備考中碰到問題,要能一眼就辨別出這些問題考查何種核心素養、以何種方式考查,并反饋到平時的復習備考中有意識地培養和提升相應的核心素養。在這種方法的指導和訓練下,學生可以在考試中真正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因此,教師在宋史復習前,應先指導學生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知道當前的歷史學科教育需要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具備什么樣的價值觀、品格,以及掌握什么樣的關鍵能力。由于學生在此前高中的學習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宋史基礎,教師在宋史的復習備考中進行的問題設計應緊緊圍繞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展開,或有重點地圍繞其中某一方面進行素養訓練,或是同時綜合幾個方面,從而保證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近幾年,全國或地方的高考歷史卷都不斷趨向采用新情境、新材料來進行問題設計。這種問題導向要求教師在授課中的問題設計不能再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或“怎么樣”的傳統問題模式下。在問題設計中,無論情境、材料怎樣“新”,教師都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使學生先明確回答問題的思路和方向[1]。例如,在開始宋史復習時,教師可以提問:“請用幾個詞來概括你對宋史的印象。”學生很容易得出“積貧積弱”“繁榮昌盛”等諸如此類的描述。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立足唯物史觀,分析為何會得出有巨大反差的描述,從宏觀上認識這段歷史的辯證運動發展和社會轉型等。
教師還應在具體備課時尋找適量且適合學生難度的宋史相關材料,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穿插相應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解釋訓練,并不斷強化其史料實證的意識。例如,在兩宋時期文化專題的復習中,教師可以引用某些著名作家的相關作品作為材料,可以是相關的實物史料,如文字、圖片、碑刻等,進行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相關設問,如“作品中對當時社會的描述記載是否符合史實?為什么”“這類作品可以反映出什么樣的時代特征”等。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存在”,逐漸使學生形成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多角度進行問題設計,將同一時代的不同文學作品或不同時代的類似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比較,鼓勵學生多視角、有理有據地解讀歷史事實;若出現個性化的解讀,也應先給予肯定,再談談對這種解讀的看法。如此,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設計,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分層次、多角度地引導學生訓練和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增強史料實證的意識。五大歷史核心素養中關于運用方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視為歷史解釋。在宋史復習備考中的問題設計,教師切勿忽略這項能力的訓練。
時空是史實的基本構成要素。在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歷史卷中,時空觀念幾乎貫穿于每一則材料、每一個問題。因此,學生在平時就應特別注重時空觀念。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在宋史復習備考中對時空觀念這一素養進行培養呢?筆者曾經在某節教學公開課中采用了以下授課和問題設計方式,深受聽課者的好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首先,筆者要求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注重整體歷史框架下的歷史時空,其次,出示如下某位學者研究的概念教學材料:歷史研究必須遵循歷史發展的橫向和縱向等規律。在學生閱讀材料后,筆者進一步設計問題:“根據以上材料,依托時空觀念,可以怎樣復習宋史?請舉例。”隨后,筆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引導學生從橫、縱兩個角度進行復習。縱向:用時間軸的形式先將兩宋的起止時間勾勒出來,在時間軸上填入相應的主干知識,再對不同時段的歷史現象做垂直性比較。橫向:針對兩宋時期中國和西方歷史的不同走向,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采用表格法的方式進行對比[2]。通過橫、縱兩個角度的復習,學生從時間和空間方面對宋史有了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便于此后的學習。
立足時空觀念的問題設計,還可以通過將宋代與其他朝代的某一制度或現象進行比較設問。例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中路—州—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中國歷代地方行政管理機制沿革的相關材料,如地圖、文字史料等,再引導學生進行聯系與比較,提煉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演變的規律,并在學生回顧所學的北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為何此后中國的封建王朝沒有再出現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的地方割據勢力,從而訓練學生的時空意識,增強其時空感。
在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在宋史這一特殊階段的復習中,教師更應重視對學生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中國歷史上,從宋朝發揚光大起來的理學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一直試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通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傳中華傳統美德,使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有更濃厚的歷史厚重感。同時,教師還應進一步設計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創新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但是,宋史中的理學并非都是可取的。在具體問題設計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和看待宋朝理學,注意其中的糟粕。這些都只是筆者在實際授課中設計問題時借助傳統文化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個人經驗之談。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體現愛國精神的宋詞等材料來進行問題設計。
每門學科主干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問題設計必須緊緊圍繞主干知識展開。比如,在宋史政治史方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央集權的強化,教師可以將其與此前歷史進行比較,提問:“為何此后中國歷史再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面?”借此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對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和作用進行分析。眾多的主干知識聯系構成了該歷史階段的特征。階段特征也是每年高考中不會回避的考查熱點。
教師注重對宋史歷史階段特征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整個階段的知識框架,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筆者采用的方法是通過出示宋朝在社會人群、政治、經濟、文化四個方面的部分歷史現象,要求學生從任意三類歷史現象中選取相互關聯的現象,提煉觀點,并結合具體史實進行論述。在學生作答和講評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對該階段的相關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和抽象,以此建構起高質量和結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階段特征的問題設計,也經常出現在高考試題里,如2020年全國高考(I)文綜卷第42 題,引用海內外學者關于宋代歷史的著述書名,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針對中國某一歷史時期,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這種類型的試題,顯然是從階段特征的角度去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靈活、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因此,在日常授課中,教師應圍繞宋史的主干知識和階段特征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在高考評價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教學問題設計的宗旨,在問題設計時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注重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并在具體的問題設計中強化學生對相關主干知識和階段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從而真正實現歷史課堂的高效教學,充分發揮歷史課堂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