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江蘇省泗陽縣盧集鎮小學 江蘇 泗陽 223700)
正所謂“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意象欲初,造化已奇”,詩歌大都借助“意象”表達情思。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小學生文學素養、生活閱歷都還尚淺的現狀,采取相應的意象教學策略,借助意象這一情思的載體,由表及里地切入教學,幫助學生融入詩詞意境,感悟詩人情感,領會詩歌主旨。
所謂“一切情語皆景語”,詩中的景物背后隱藏的是詩人的感情,教學時要充分體會其美,領略詩人的情感,就要引導學生營建出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場境,努力實現詩歌情與境再現。
漁翁是中國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他們以山為伴,與水為鄰,淡泊的情懷、超逸的品格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境界令人神往。在以“漁翁”為主題意象的教學時,我以《漁歌子》這首詞為主,整合了《山中問答》《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江雪》等幾首詩,在學生充分了解詩人身份背景的基礎上,采用“三讀法”,即: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讓學生在富有層次的朗讀中,尋找讀詞的感覺,揣摩詞的意境之美。
為了建構詩詞中營造的漁翁文化形象,在學生的感知中形成文化表象,在理解詞意時,我重點講解“箬笠”“蓑衣”“不須歸”這三個詞。在理解“箬笠”“蓑衣”時,筆者從漢字結構入手,讓學生觀察字形,欣賞課件,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直觀地建立起漁翁文化形象。
古詩詞遣詞造句非常精練。作為詩詞情思的載體,意象具有簡約性、概括性。文體的特點,時空的限制,讓學生對詩歌中所描繪的內容、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感到難于理解。因此,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再造“意象”,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如臨其境,引起探究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就顯得非常必要。雖然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對于形象思維強于抽象邏輯思維的小學生,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鮮活的場景,再現古詩詞意象,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展示中感悟詩意詩情。這樣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在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有花、小路、蝴蝶、嬌鶯……
(學生回答完,老師依次用課件點擊出示這些物象,此時展示的物象是黑白的)
師:常言道:詩中有畫。你覺得這幅畫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顏色。
師:是呀,現在都是黑白的,不怎么好看。請你再讀讀讀古詩,想一想該給這幅畫補上什么顏色好呢?
生:(讀后匯報)鮮花姹紫嫣紅,小路兩旁有五顏六色的花,蝴蝶有黃色、白色……
師:邊描述邊呈現出有色彩的畫面。
以上教學環節,以“意象”為中介,先找出意象,后巧妙地串聯意象,通過對比,將一幅花團錦簇、花香鳥語的自然景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感受春天美麗的色彩與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時,詩人愉悅的心境也清晰可感了。創設情境可以運用言語將再造的意象聲情并茂地描述出來,也可以借助音樂營造氛圍,傳達情感。這兩種情境的創設,都是為學生學習營造氛圍,讓他們盡快進入狀態,更好地把握詩詞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
任何一項能力的形成都有賴于反復訓練,學生對意象的理解也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古詩詞中的很多意象經過長期積淀,往往有著特定的情感內涵。比如,“柳”象征送別,梅、菊喻指堅強不屈,日暮、殘月、落花、秋風表示哀愁和感傷之情……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及時地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古詩詞意象進行歸納、梳理、總結,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積累大量常見意象的涵義,久而久之,在學習古詩詞時,通過意象,學生對詩詞內容、對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就很容易理解,解讀古詩詞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在古詩詞積累的前提下,學生就可以多重解讀古詩詞,進行意向分析了。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前接觸過得古詩詞拿來教學。
例如:“月”這一意象在小學古詩詞中具有豐富的涵義,寄托在“月”意象中的豐富情感和深層內涵就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歸納積累。王維《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中“明月”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里的“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李賀《馬詩》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那輪含有思戰之意的“月牙”。教師可將這些關于“月”的意象一一整理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體會月亮在不同詩詞中的寓意,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詩詞中的表達作用,升華對月這一意象的理解,進而體會古詩詞語言豐富、內涵深刻的特點。
不管是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營建意象場境,還是豐富情境,再造“意象”場境,抑或歸納積淀,豐富意象場境,都是通過意象這一連接主客體的情感橋梁,打開鑒賞詩歌的大門。這種以意象為中介的教學方法,由表及里,淺顯易懂,能讓學生們逐步形成一種學習詩詞的思維方式,即詩中意象是什么,形成怎樣的畫面,用這個意象想要傳達什么,從而提高小學生解讀古詩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