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芳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小學 浙江 臺州 318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古詩教育是新課標和文化傳承的共同目標和必由之路。然而,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與孩子生活背景相去甚遠,如何建立有效的關聯,從而進一步拉近距離,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文,就是古詩作品本身,這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之上,建立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聯,建立作品與各類典故文本之間的關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1.1 尋找相通點,以作品與作品的關聯激發興趣。李白的特點是豪情奔放,善于運用夸張和對比等修辭手段。可以結合他的名句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從科學的角度,描述瀑布與銀河的大小懸殊,使學生認識到,詩人運用的是一種極為夸張的藝術手法,但反過來,也可以看到這條瀑布的大小,從而加深對瀑布的認識;而學生在學習到“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個“萬”字,既是個數詞,又是一種夸張的手法,說明路已行得很遠,尤其是與“輕”字的比較之中可以得出,這個船的行駛的速度很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解釋“尺”這種計量單位到底是多少,然后以實物(如附近熟知大橋的長度)來進行比較,進一步解釋這個潭水的“深”,又進一步襯托出作者與汪倫的“情深”。這種種例子的列舉,加深了學生對李白志氣宏放這種個性的理解。
1.2 尋找興奮點,以作品與典故的關聯激發興趣。古漢語中出現了大量的名人軼事,包括古詩、寓言和成語等形式,這些故事本身有趣、生動,又因為還有一些生活的道理而更富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大量引經據典,或哲理、或想象,激發興奮點,有助于提高古詩教學中的生動性與趣味性。
眾所周知,《塞下曲》是由唐代大詩人盧綸所作,取材于西漢李廣將軍射虎的傳說。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到第二天早晨才看結果呢?引發學生疑問。這里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產生聯想,從而引導學生得到兩個結論,一是表現出了將軍的自信,不需要當場看是否射中老虎,因為將軍自認為百發百中;二是增加事件的可信度:天亮再看真相大白于天下,原來是射中了石頭!三是進一步引發了學生的驚呼:需要多大的臂力才能有這么大的力量?這樣的思考居然會得出如此興奮的結論,這樣設計出的場景會令畫面更清晰,會令教學效果更鮮明,學生獲得的印象更深刻,學生更加欽佩古詩中所勾勒出的將軍。
人,即從讀者與作者這兩個“者”的角度出發,嘗試尋找讀者與作者的相似點,在比較中尋找作者與作者的異同點,發現規律,建立起人本關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1 尋找相似點,以讀者與作者的關聯激發興趣。作者、作品、讀者之間,如果前兩者能與讀者產生關聯,并由此引發共鳴,從而增進讀者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古詩教學效果。
例如:一年級的學生,都學過《鵝》這個作品,也都知道出自駱賓王之手,一般老師強調作者與王勃、楊炯和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生活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初唐時期,但這些信息從時間、名氣上都會產生莫大的距離感,只會拉開作者于讀者之間的距離。而如果授課老師強調,作品是由一個七歲的孩子所作,那么一下子就可以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因為作者寫作的年齡恰好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相仿的年齡,這就讓讀者與作品和作者之間產生了親切感。
2.2 尋找異同點,以作者與作者的關聯激發興趣。古詩分流派,即使是相同的流派,詩風有相似的地方,也會有迥然不同的風格。采用比較和歸納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各類風格的古詩和文人加以區別和聯系,也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陶淵明,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聞天下,充分表現出作者對淳樸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認可和友好的感情。《鹿柴》是王維隱居輞川時期的作品,也是其田園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鹿柴周邊的環境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而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方面反映出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對回歸自然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了他對當時官場的不滿和厭惡之情。這兩首詩風格相似,都是描繪出一種山林風光旖旎、生活愜意、脫離喧囂的一種超然之情,也表達出作者厭惡官場生活,回歸自然的心態。
因而,通過類比和對比,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作品,理解作者。從而更好地把握古詩所反映的深厚內涵,提升學生的內涵和個人修養。
情,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者通過作品所表達出的感情,另一方面可以是借助工具的基礎上,激發出的學生的感情,通過入情入境,建立情境關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1 尋找感染點,以作品與背景的關聯激發興趣。古詩源于古代,刻畫古代,反映了作者的心境,更反映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在古詩學習中,如果能在解釋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對古詩的背景加以闡述,則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深刻內涵,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2 尋找互動點,以作品與繪畫的關聯激發興趣。情境教學能使師生身臨其境,其中,當數書畫相關聯互動為最佳。可以采取古詩與畫畫這種藝術手段進行互動,將作品與繪畫關聯的方法進行教學。
《畫》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幅國畫作品,讓學生知道,原來畫也可以用詩來表達,同樣,用詩也可以用畫來表達。詩畫原來是一家,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種入境入情的做法,進一步讓孩子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有效強化了詩文在心目中的記憶,因而更大層次地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聯教學,不僅是一種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更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有效的藝術手段。有效建立起作者、作品及與現實社會生活體驗等層面的關聯,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