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萍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實驗小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小學語文作業是指小學語文各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目前的語文作業還是較為單一,以基本練習性為主,應用實踐與生活性作業少,口頭作業與活動性作業不多,獨立完成為主,合作完成的少。這類作業雖然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有一定優勢,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習興趣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而且《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對課程改革目標也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真正要從學生能力的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師確實要結合生活,轉變理念,潛心思考與研究,進行作業的趣味設計。
作業的趣味設計要關注作業的實踐性、綜合性和趣味性,通過改變單一的接受性作業形式,積極探索接受與體驗、研究、發現相結合的趣味作業。通過作業趣味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心情中完成作業,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終極目的。經過思考與實踐的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作業的趣味設計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
繪畫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很高,而且小學生一般都能結合一些生活經驗,用點、線、面畫出一些簡單而又能說明問題的圖形來。這種繪畫不需要學生有很強的美術功底,只要能根據課文的文字描述,簡要地畫出內容即可。如我們每個單元學完后,就讓學生自己來梳理本單元的知識,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現。教師可事先提示手抄報欄目內容與標題,如:字海拾貝、詞語接龍、詩歌品讀、生活趣聞、名詩(篇)賞析、傳統節日等。學生動手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等于將本單元學習內容重新梳理了一遍。
小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特別是對課文中所描述的語言、動作、神態、情境的表演,更是覺得趣味盎然,表演起來活靈活現的。如果布置作業滲透課本劇的形式加以表演,會有更好的效果。如將有些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課后分角色表演。以小組的形式錄制視頻或拍照發給教師作為作業評價依據。又如端午節三天假期,我們布置了一項特別的表演作業,由教師改編端午劇本,學生分組選擇好劇本,自主分工準備服裝與道具,選好表演場地,并由攝影組員將表演現場錄制發給老師。在表演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在創造力、語言、情感等方面也得到充分的發展,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是一種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作業方式。
即放開作業設計與布置的權限,讓學生依據教材,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體驗自己設計作業的過程,以促進個體學習目標的達成。如預習中,讓學生開動腦筋,自已設計作業考同學,通過全班交流,比比誰的作業設計最科學、最新穎。這種學生自己設計的作業,他們完成的主動性極高,且體現了個性,更有利于學習目標的完成。又如學成語時讓孩子們自制成語圖,拿到班級讓同學們猜猜是哪個成語。實踐證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成語也記得更好,理解更深。這種自主設計作業的形式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個性發展,激起他們的參與意識,所以每次設計,總有同學的作業“驚艷”全場。
根據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設計延伸性的作業,體現作業的開放性。如續寫童話故事,寫讀書報告,搜集整理民間傳說等,介紹自己喜歡的經典人物等。作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并整理消化,學生完成作業的整個過程真正以學生為本,較好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如我們很多班級都很好地利用了語文園地里查找資料、網絡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們整理好傳統節日、中國神話、著名詩人等相關資料,打印出來在班級進行分享與交流。又如我們很多的班級在共讀一本書后,進行喜歡的角色介紹,或寫作或畫畫,為這些角色進行介紹與分析,進行閱讀后的積極延伸。還有的班級以《心得集》命名,鼓勵學生積極寫讀書報告,擇優編輯成冊,在班級甚至學校里進行交流與學習。
這些趣味作業可以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動手、審美、思維等綜合能力,可以更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作業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的鞏固,可以在教材之外的書本,也可以在書本之外的廣大生活中去開發資源。這類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與學習興趣。
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我們需潛心研究,認真思考,積極實踐,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進行趣味設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