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嚴
(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江蘇南通 226700)
當下有研究數據表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學生的學習主觀幸福感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將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并且依據現在高速信息化的時代背景,學生的初中物理課程節奏快、內容多、時間短,這些都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增大,以及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輔以其他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如何利用課本插圖就成為教學研究的一個方向。
學生大多對抽象的課本知識沒有太多的興趣,對于一些插圖較少或者插圖選取不恰當的課本,翻閱的次數更是少之又少。這樣很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本知識。因此,合理地布置插圖、選用插圖及用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教育活動,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研究方向。
在物理課本中插入相關內容的插圖,能從視覺上向學生傳遞更多的信息,更符合當代青少年的閱讀習慣,能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初中生第一次接觸物理知識,還沒有養成從物理的角度來看世界的意識,因此對現實生活中很多物理知識的運用并沒有很大的關注。而借助物理課本中的插圖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聯想,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從而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還可以用課本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這是英語、語文等課程所不具備的優勢[1]。物理教學借助物理插圖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能夠極大限度地增強物理學習的趣味性,克服物理文字枯燥、乏味的缺點。再加上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在教材中輔以圖片進行教學,能夠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教師利用插圖進行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直觀的知識信息。由于圖片本身包含了很多知識信息,需要學生進行細致觀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圖片中蘊含的知識信息也需要學生結合文字信息進行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例如,電學部分的插圖很多是電路圖,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對一些部件的電路符號有所認識。而通過對圖片的分析,學生能夠知道電路的作用、電路設計是否合理及電路使用的要求等[2]。而且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學生在學習課本文字內容時,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下降等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厭學心理。而借助插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當下有許多實驗是圍繞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展開的,其中一項就是通過五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驗數據表明,在教學時所能調動學生的感官越多,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就越高,課堂效果就越明顯。在教材中添加插圖是圍繞視覺展開的教學活動,它與文字教學不同[3]。文字教學更多的是依靠對文字的推敲和分析,而插圖則是極大限度地依賴視覺,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例如,對物體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課本中的插圖展示了一個物體位于粗糙斜面的受力情況,我們知道其中有物體本身的重力、斜面給予的支持力和摩擦力。但是,如果沒有圖片加以輔助,對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而言并不能理解物體的具體受力情況以及受力的方向[4]。所以,通過插圖的方式能夠有效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的理解,尤其對于初中生而言是十分有效的輔助教學方式。
上文提到,學生對純文本教材和插圖布置較少、插圖布置不規范的教材的閱讀興趣較低。下面,本文對如何發揮插圖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探究。
學生為什么不喜歡讀課本,很大一方面是因為課本的編排缺乏新穎性,不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在不同環節巧用不同類型的插圖,能達到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作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非常貼近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對于如何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其中涉及插圖的選材問題。一是選材的要求要新穎。這意味著需要定時更新教材,不能一套教材沿用許多年。二是要迎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圖片選材如果不能迎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因此,教材設計者需要多對學生展開調查,全面了解初中生的愛好。三是要貼合教材。所謂貼合教材,就是貼合文本材料,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內涵,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觀察圖片的習慣,從而在今后的物理學習中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其物理學習能力。例如,在慣性現象的教學中,教材設置了一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圖片,來加深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盡管慣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學生借助插圖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
插圖的另一種應用方式,則是對課本原理的表達。眾所周知,物理除了是對具象物體進行分析(像運動學)外,還有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能量、電學等)。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對于第一次接觸物理知識的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在沒有插圖幫助的前提下僅憑文字進行描述,學生也只會看得云里霧里,課堂效率不高。這時,編者如果能在課本適當的位置增添物理內容相關的圖片描述,能夠極大地提高教材的教學效率。采用圖文教學的方式能夠極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浮力”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時,教師可首先讓學生觀察題目的配圖,了解題目的具體內容,然后提問學生:“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的水的重力有什么關系呢?”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分析、理解每張插圖所代表的具體物理含義,不僅能讓學生對問題有一個具體的認識,還能讓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理解,為之后突破浮力計算問題的難點提供理論基礎。
插圖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還能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到加深、鞏固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插圖是沒有具體的文字解釋的,而這些插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及相關的原理。這時,教師需要充分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自主分析,使其養成自主觀察圖片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對于大氣壓強的內容,課本中設置了兩張引課圖,盡管沒有對圖片的現象做出詳細的解釋,但是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來達到營造課堂氛圍的效果。在教師提問后,學生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推測。教師對此可不進行答復,而是保留一份神秘感,伴隨課堂實驗的推進,讓學生親自見證物理結果,從而推翻學生先前的假設,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除了教師授課時需要用到課本上的相關材料外,物理課本更多的是為學生預習和復習時所準備的。而這些時間可以總結為學生的自學時間。也就是說,物理教材的設計與學生的自學能力息息相關。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對學生的教學除了要對具體知識點進行講授外,更多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而充分運用插圖展開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培養自學能力。初中時期的學生自學能力相對有限,如果讓學生自學大部分知識,教學效果反而不會很理想。而通過插圖為學生與課本之間搭建橋梁,通過圖文對照的方式,讓學生借助插圖來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效果。以直流電動機的工作原理為例,有時往往只需要借助簡單的幾張流程圖片就能很好地解釋復雜的文字描述。這也是物理教材中插入了各種各樣的圖片的原因。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應該只要求學生能夠理解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做對物理相關習題,而應該讓學生能夠說明和解釋物理現象,將所學的物理知識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五感,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借助課本相關的原理圖,讓學生對其進行解釋說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概括知識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師可讓學生對照教材交流發電的插圖講述原理過程,依據木塊的受力分析圖解釋各種力產生的原因和效果等。總之,教師運用這種方式能達到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和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總而言之,為了發揮課本插圖在物理教學中促進教學的作用,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借助課本插圖展開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不斷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概括能力和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