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娟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之一,這就意味著思維品質,特別是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將不再是學優生的發展目標,而是對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普適性要求[1]。何為思維品質?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英語閱讀教學作為英語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能動的、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過程。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不是單純地接受書面知識信號,而是要把這種信號與自己的知識、經驗及設想結合起來,進行推敲辨析,并剔除謬誤。然而,目前的初中閱讀教學還存在以詞匯學習和語法講解為主的現象,很多閱讀課的活動設計僅止于考查淺層信息,沒有給予學生思考和質疑的空間。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以譯林版牛津英語教材8A Unit 4My Cousin and DIY的閱讀課為例,探討如何在閱讀教學的讀前、讀中、讀后三個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預測是一種思維活動,是對未來的發展情況進行的推測。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并非總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一邊閱讀一邊在腦中對可能閱讀到的內容不斷進行預測,并不斷證實或修正自己的預測。因此,讀前預測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自身的知識經驗,并引導其進行一定的思維活動,使他們對閱讀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與沒有進行預測相比,帶著預測的閱讀更具趣味性,目的性也更強,也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
例如,譯林版牛津英語八年級上冊 Unit 4 Reading 的標題是My Cousin and DIY,文中配了一幅圖,圖中一個男孩子手拿錘子正敲著墻上一顆釘子,而這時水噴了出來。根據標題和圖片,學生不難猜出所讀文章應是作者表哥的DIY 經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讀圖,并提出問題:“Can you guess if her cousin's DIY experience is pleasant or unpleasant? And why do you think so?”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unpleasant,因為根據圖片,他被濺了一身水,圖中男孩的表情是一臉吃驚和不知所措。但有一位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也有可能是pleasant,因為他可能起初失敗了,但他在多次學習和嘗試后,DIY 的能力也必然有所提高,所以成為一個DIY 高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學生紛紛鼓掌,他的大膽推測和言之有理獲得了同學們的肯定。這樣的預測性導入,能啟發學生預測文章大意,使其心理處于積極的閱讀狀態,從而對后續閱讀產生強烈期待,順利過渡到讀中環節。
什么是邏輯思維能力?百度百科是這么解釋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學源于思,而思源于疑。恰當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從而真正達到閱讀的高層次。教師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邏輯連貫的閱讀問題,能夠在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過程中,通過梳理信息、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活動,將邏輯思維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學My Cousin and DIY這一課文時,教師首先提出了“What did he do?”和“What was the problem?”這兩個從文本中能夠輕松獲取答案的問題。接著,教師提出“What caused the problem?”這一問題。通過細節閱讀,學生可以發現,是因為Andrew 在DIY 過程中犯了細節錯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煩。教師繼續追問:“What really caused the problem? And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Andrew?”這就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挑戰。學生需要綜合考慮Andrew 的幾次DIY 經歷,對Andrew 這一人物性格做出分析、概括和判斷,并且有條理地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正因為Andrew 的驕傲自大、固執己見,他才會在DIY 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但同時,Andrew 敢于嘗試,面對失敗毫不退縮的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教師通過設計這一問題鏈,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追問,能逐步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向深入,使閱讀更具深度和廣度。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語言學習需要在交流中提高、在應用中掌握,因此,交流與合作是英語學習的必要手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圍繞中心議題展開合作交流,不僅能充分展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使學生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優勢互補,從而大大提高其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課堂辯論就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合作交流方式。教材是實施辯論的載體。基于教材的辯論既有助于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建構,把靜態的書本知識變為動態的語言實踐,使課堂成為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場所,又可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閱讀My Cousin and DIY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回答教師的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對DIY 的優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判斷,但每個人的判斷不盡相同。此時,教師可以提煉出辯題“Is DIY good or bad for our life?”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辯論。正方認為DIY 對生活有益,主要因其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反方認為DIY 對生活有害,主要以Andrew 這一類不成功的DIY 經歷為佐證。這樣的辯駁,既鞏固了課本知識,又深化了教材理解,促使學生直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其實,課堂辯論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在兩者之間一決勝負,而是讓學生在辯論過程中不斷反思,從而優化對問題的理解。這一過程正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以訓練的過程。因為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建立在良好判斷基礎上,使用恰當的評估標準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進行判斷和思考的[2]。因此,辯論活動能幫助學生指向更高層次的閱讀,而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是課堂辯論有效開展的前提,這兩者是相互促進和影響的。
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語言的輸入,寫作是語言的輸出。學生會在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語言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閱讀文本中的讀寫結合點,將文本內容、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有機結合,以實現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內化和遷移,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3]。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仿寫。仿寫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展開語言的再創造。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縮寫。縮寫就是引導學生在理解原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其加以高度概括。所以,縮寫既能夠促使學生加強閱讀,又能夠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續寫。續寫,就是引導學生結合原文章內容展開豐富且合理的想象,并促使學生把想象的內容進行直觀表達的學習活動[4]。
在My Cousin and DIY這一閱讀課中,在經過了讀前的預測、讀中的互動,讀后的寫作自然水到渠成。筆者認為,在所有思維品質中,思維的創新性應是最難形成的。但創新并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造。因為在有了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后,學生不難對Suzy 的性格做出判斷,如熱愛學習,并且經過學習后,DIY 水平獲得了大幅提升。所以,筆者布置了題為“Suzy and DIY”的寫作任務。學生可以利用文章的架構去組織語言。但是Suzy的個性與Andrew 的個性截然不同,所以Suzy 又會有怎樣的DIY 體驗?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創意,需要學生給出創新性判斷并且付諸于筆端。面對學生個性化的文章,教師的評價尤為重要。對于有獨特思維的學生,教師應該采取積極、正面的鼓勵方式,并進行適當引導,切忌將自己的價值標準套用到學生身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語言能力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而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思維品質的培養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同時,思維品質的培養也離不開語言支架。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水平會制約學生表達思維和生成思維的水平[5]。因此,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長期實踐,不斷反思和總結,優化教學設計,從而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思維品質,進而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