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萍
(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學,福建永春 362609)
核心素養最早是在國家“十一五”規劃時被提出的,是指學生學習與生活所應有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核心素養因學科而異。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其教學更應與時俱進,時刻迎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讓學生既能在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哲理美的古詩詞殿堂中自由徜徉、盡情欣賞,又能在學習體驗中形成四大素養,繼而改善古詩詞學習效果[1]。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策略,完善古詩詞教學方法。
“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是學生對語言的讀寫、積累、建構、運用方面的素養。在古詩詞教學中,語言素養是要求學生養成的第一大核心素養。細化而言,它不僅包括學生在古詩詞誦讀時對古詩詞的音韻、旋律、平仄等知識的積累與把握,以及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各種語言技巧、表現策略的運用,還包括學生所積累的拓展性古詩詞知識,以及對課內外古詩詞的改寫、對古詩詞語句的創造性理解與運用。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古詩詞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每一首、每一曲、每一詞讀來都令人回味無窮。細讀之,可見其豐富的意象恰到好處,隨地鋪陳,字字詞詞可成“藝術之筆”;再品之,情感與意境浮出水面,哲理之美讓人忘乎所以。在教授任何一首古詩、一曲古詞時,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字詞、意象、語句、創作技法及豐富的情感。除了教授課內古詩詞外,教師還應適當為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古詩篇目,讓學生開闊視野,為建構與運用奠定基礎。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讓學生對所學古詩詞進行改寫,將其改寫為現代詩、詩意化的記敘文等。例如,在教授《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一詩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古詩內容與情感,試著將其改寫為一首情意繾綣的現代詩歌,從而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提升。
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思維發展與提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日常的古詩詞教學中營造一種能促進學生思維邏輯性、深度性、發散性、想象性、批判性、創造性等發展的課堂氛圍。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在古詩詞的主旨情感、重難點處設疑,通過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所謂“思源于疑”,巧設疑問十分必要。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的設疑還要借助一些其他方法或多媒體設備來進行,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小組討論、辯論等來設疑。《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諷刺詩,理解該詩歌的諷刺性是學習的重難點。頸聯的“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和尾聯的“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極具諷刺意義。教師可先用多媒體設備展現與其相關的視頻資料或圖片資料,然后進行如下提問:“頸聯和尾聯是如何體現諷刺意義的?你是如何辯證地看待的?這首詩意味頗深,究竟深在何處?”讓學生積極討論,開拓思維。該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對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深度性和批判性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授古詩詞時,教師要重視設疑,并配合多元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缺失,是當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通病。隨著核心素養日益被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變得尤為重要。古詩詞是美的情感、美的畫面、美的音樂、美的意境、美的技巧的集合體,是各種美的化身,故古詩詞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鑒賞古詩詞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方式。教師可通過多個方面指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品味、體悟、鑒賞與理解。
教師應從鑒賞詩詞的意象、意境、情感、哲理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指導。李商隱的《錦瑟》歷來被人津津樂道。這不僅僅是因為其所具有的音韻美,以及其所創造的一種朦朧美妙且纏綿悱惻的意境,更重要的是詩歌意象紛呈、內涵豐富,令人拍手稱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對詩歌中的各種意象進行鑒賞、品味。《錦瑟》中的意象有現實意象、想象意象、聯想意象等多個種類。教師可讓學生列舉各個種類中的意象并對其進行細品,領悟詩歌的絕美意境,如詩人和錦瑟都是現實意象,而莊生和望帝均是令人浮想聯翩的想象意象。有了這些想象意象,詩歌就給人一種似有實無、若即若離的感覺,充滿了唯美、神秘的藝術感。除了讓學生鑒賞詩歌的意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詩歌中的千古名句等進行鑒賞,除了分析句子本身的美,還要說出自己的體悟與看法,以此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提升。
“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是語文四大核心素養中的最后一個,即“文化素養”。為了幫助學生養成“文化素養”,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給學生古詩詞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開闊其文化視野,讓學生能夠在理解文化、熱愛文化的同時傳承文化。除了普及與古詩詞相關的文化知識外,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只有具有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承擔起傳承文化的使命。
在教授古詩詞時,除了教授背景知識與其他知識外,教師還要挖掘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知識。例如,在教學屈原的《離騷》時,教師要普及當時屈原所善用的“香草文化”,即以香草為喻來表達情感和思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與屈原相關的節日文化知識,如端午節吃粽子與屈原的愛國情懷等。由于文化知識比較細碎,教師可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見縫插針地進行滲透。除了傳授古詩詞文化知識,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如開展古詩詞朗誦活動、組織古詩詞名句收集展示活動、經常用古詩詞中的哲理激勵學生等。總之,教師應用科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語文文化長廊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筆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高中階段的語文古詩詞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知識積累、語言建構、文化傳承、思維發展、審美鑒賞等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推動下,優化古詩詞課堂教學策略已然迫在眉睫。教師要依據學情,基于高中古詩詞教學特征,采用科學、智慧的方法進行教學,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