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榕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學,福建莆田 351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讀書方法”。初中生處于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學生在閱讀中會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但這些體驗常常無序甚至無效,究其原因,是學生的閱讀方法沒有形成穩固有效的閱讀機制[1]。散文自主閱讀機制可以以單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為專題,從散文類別到詞、句、標點等,通過反復閱讀訓練,使學生形成內在閱讀解析機制。
如何指導、訓練學生建立散文自主閱讀機制?一方面,教師應訓練學生掌握散文自主閱讀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學生應提升自身散文自主閱讀能力。
“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代的散文,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從范圍來看,散文文類龐雜;從內容來看,散文抒寫性靈,是個體情懷的見證;從文體特征來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其中“自敘傳的色彩”“個體情懷”“神不散”都可以歸結為“情”,中學階段閱讀的散文大多是作家“情”的外在表征。散文自主閱讀訓練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散文文本中“情”進行體悟是關鍵。
散文自主閱讀的架構分為兩種:敘事類散文,要求學生重點把握“人(人物形象、品質、精神)+事(主、次事件)+情感(各人物情感、作者對各人物的情感)”;寫景類散文,要求學生重點把握“景(景物的描寫)+景物的特點+情感”。經過訓練,學生會逐步形成散文類閱讀架構,能夠快速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特點,為自主閱讀機制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勤思考,多批注,做到不動筆墨不閱讀。教師應向學生強調以下幾個要點的賞讀。
1.揣摩修辭句
經過小學高年級的閱讀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幾種常見的修辭方法,如比喻、比擬、排比、夸張、對比、反問、設問等。進入初中,學生會接觸反復、引用、借代、通感……熟知這些修辭方法及其賞讀要點,是賞讀的基礎。
以常見的比喻為例,揣摩、批注比喻句的要點有:寫出句子中的本體特征,人物或作者在詞句中蘊含的“情”,句子與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學生自主閱讀訓練的基礎是掌握這三點基本內容。學生應在提高閱讀量的基礎上,獲得更加豐富的閱讀感受。
2.揣摩描寫句
常見的描寫方法有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描寫等,人物描寫包括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但學生往往因閱讀量不足而難以判斷。例如,馮驥才《歪兒》中的描寫,“這時忽見窗子一點點開啟,跟著一個東西扔下來”,這句話看似不經意,從“一點點開啟”卻可以看出歪兒身體有缺陷,沒辦法一下子打開窗子,但他很努力,為的是給小伙伴扔下他家獨有的罐兒,表現了歪兒雖不能參與,但愿意讓別人享受踢罐兒的樂趣的那份真摯的善良。抓住細節之美,有助于學生領會全文之“情”。除了鞏固常見描寫方法的賞析外,教師可借助自主閱讀訓練,引導學生發現每篇散文中的細節之美,加強學生對細節描寫的正確認知和判斷。
3.揣摩特殊的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是語言文字表達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文本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常見的有省略號、破折號、連續的問號、感嘆號……這些特殊符號往往是作者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在某些耐人尋味的地方特意使用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細心發現、用心揣摩,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接近散文文本“情”的內核。
例如,馮驥才《捅馬蜂窩》中有四句帶感嘆號。“哪天請人來把這馬蜂窩捅下來!”這句話是奶奶說的,足見奶奶對馬蜂窩的怨恨、氣憤。“那多有趣!”這是“我”的內心獨白,被奶奶的話勾起了小孩子的強烈好奇心與興趣。“一只馬蜂!”這是“我”在被蜇后,第一次走出戶外,在爺爺的指引下,看到馬蜂的反應,結合“我”的“慌忙跳開”,可見“我”當時內心多么害怕、驚恐。最后一句是爺爺說的:“你毀了它的家,它當然不肯饒你,它要拼命的!”這句話借爺爺之口表現了馬蜂守護家園般視死如歸的精神。從這四個感嘆號可以梳理“我”的情感線索,從最初的好奇、興奮到被蜇后的害怕到在爺爺的提醒下感到內疚、自責,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到爺爺對馬蜂的寬容和對馬蜂的善意。
4.揣摩關鍵句
在自主閱讀中,學生抓住關鍵句能夠更好地進行擴展閱讀,通過關鍵句這一“點”,延伸到文章的整個面,從而領會全文的中心思想。一般情況下,文章的關鍵句、核心句多在結尾部分。
例如,上文四個感嘆號所標識的四個感嘆句,學生賞讀這四個句子可以領悟全文作者情感的變化。以馮驥才《捅馬蜂窩》結尾為例,“我和爺爺面對面開顏而笑,笑得十分舒心”,這時的笑,有苦苦等待后實現的喜悅,有為馬蜂能重新歸來并重建家園的高興,有爺爺對孫子的肯定、孫子對爺爺的認同……學生只有抓住最后一句的“笑”,才能重新賞讀全文的“情”。“再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更是經歷整件事后的深刻領悟,也是傳達給讀者除了“情”之外的深刻領悟。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學的開始,也是學的動力,不斷發現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集中表現。學生在自主閱讀散文時,應多思考質疑,自問并嘗試自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思考質疑。
面對題目,學生需從兩方面思考。一是獲取信息,多角度推導,如讀了題目,我知道了什么?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如果遇到題目中重要的詞語一定要圈畫出來,查清意思,弄懂字面意思后,再結合文章思考其深層意思。對問題的理解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有效訓練。二是從標題中判斷文章屬于哪種散文文類,應從“人+事+情感”架構,還是“景+景物的特點+情感”架構把握文本?這兩方面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抓住文章要點,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感悟文本。
詞句質疑提示學生在自主閱讀散文時,注意體會、推敲文段中一些詞句的妙用。現代散文作品中,豐富的內涵往往隱藏在細膩、平淡的詞語中。一些閱讀基礎薄弱的學生需要經過反復練習、指導,才能提升詞句質疑方面的閱讀能力。
例如,馮驥才的《捅馬蜂窩》中“那一窩馬蜂呢,無家可歸的一群呢,它們還會不會回來重建家園?”作者為什么不說“重建蜂窩”,而是用了“家園”一詞呢?聯系上下文分析可知,用“蜂窩”只是表述事件,而用“家園”卻帶上了情感,蜂窩對于蜂群而言是它們的家、它們的歸宿,“我”破壞了馬蜂的家,這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學生從“家園”一詞能體會到“我”的深深愧疚和自責,感受到“我”殷切地期盼蜂群能重新回來建造家園,還有那顆再也不愿傷害別人的心。
賞讀和質疑是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同時進行的,二者都是自主閱讀的基本能力,都是學生構建自主閱讀機制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熟練掌握這兩項內容,才能進一步構建自主閱讀的完整機制。
隨筆,不一定是對文章內容深入理解之后的長篇大論,也可以是怦然心動的臨時感受。特別是對于一些創作欲求不強的學生而言,可以以“我想對誰說”的形式起筆。如閱讀完馮驥才的《挑山工》后,學生可采用“我想對作者說”“我想對同學們說”“我想對正在拼搏中的人說”等形式來寫隨筆。這樣的小練筆不但占用的時間短,而且能夠深化主題,讓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洗滌,也能為學生習作積累情感元素。這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曾提及的“情動而辭發”。
由于家庭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父母的教育不同等因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也存在差別,因而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也會出現分歧,產生不同看法。在學生自主閱讀后,教師應抓住這些分歧點,適時引導學生展開辯論,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而有效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
經過專題作家的系列閱讀訓練后,學生對作家作品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拓展性材料。拓展性材料是關于作家的語言風格、寫作特色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評論。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已閱讀過的作家作品中找到與這些評論一致的地方,并加以批注,批注時要學會運用資料中的重要信息。這一方式為學生理解文章提供了新的平臺,使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更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層次,夯實學生的自主閱讀機制。
散文自主閱讀機制適用于初中生。因為初中生在小學階段已掌握了一些基礎的閱讀方法,但面對越來越長、越來越含蓄的散文,有些學生感到茫然無措,因此,作答閱讀題常常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散文自主閱讀機制的建構可以幫助初中生實現閱讀有序、閱讀有法和閱讀有效。隨著時間的推移,自主閱讀機制會像游泳技能般內化成頭腦中的自然操作,使有效閱讀變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