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柱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教育局教研室,江蘇連云港 222100)
議題式教學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新建議,因此,教師應將這一理念積極移植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從而為教學提供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本文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讓家更美好”一課的中“目標、情境和活動”的議題設計為例,將三者融為一體,旨在打出一套共同指向教學目標的“組合拳”。
目標議題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而制訂的教學議題[1]。“讓家更美好”一課教學目標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驗家庭之樂,認同“家和萬事興”之理,增強構建和諧家庭的責任心。第二,能力目標:提高與家庭成員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第三,知識目標:識家之變,了解現代家庭的特點;明確適應家庭變化之道,懂得構建和諧家庭之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落實上述三個教學目標,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目標議題來實現。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如下議題。
目標議題一:你能說出“家和萬事興”蘊含的道理嗎?這是立足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行設置的。從素養角度看,本課的關鍵詞是“和諧”,體現為三個方面:其一,和諧自我,即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用良好的心態適應家庭的變化,積極面對家庭發展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智慧行動,健康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其二,和諧家庭,即引導學生學會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時俱進,探尋家庭生活的智慧,讓家更美好;其三,和諧社會,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擔當。因此,筆者將“家和萬事興”設置為目標議題,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幫助他們將“小家”與“大家”相結合,使其積極參與家庭美德建設,實現“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形成文明風尚”。
目標議題二:你能為“家和萬事興”做出哪些努力?這是根據本課能力目標進行設置的。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我與他人和集體”中要求:“體會父母為撫養自己付出的辛勞,孝敬父母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調適‘逆反’心理。增強與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識和能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與本課有關的要求有:“使學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圍繞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成長需求,結合青少年與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的關系,分階段、系統安排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家庭關系、社會活動、公共生活……”“積極引導家長重視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建設,成為子女學法、守法、用法的榜樣”等。這充分說明本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教育學生本人,還要通過學生影響其父母和家人,將教育觸角延伸到家庭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因此,議題二有利于引導學生動員家長,共同參與“家和萬事興”活動。
目標議題三:你認為現代家庭還需要講究“家和萬事興”嗎?這是根據本課知識目標進行設置的。學生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落實知識目標的基礎之上。課堂上,教師必須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分析家庭結構、了解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家庭成員的關系及家庭生活的內容,全面接受和認同現代家庭的變化和特點;必須了解自己家庭中存在的矛盾、沖突和不適,在討論、交流和碰撞中以平和的心態認識到“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最關鍵的是要發揮自己的智慧,努力“念好這本經”;必須學會對家庭中“變”與“不變”進行對比分析,用辯證思維和發展的眼光超越自己原有的認識,知道通過行動可以實現“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上述三個目標議題前后貫穿“家和萬事興”這一主題,變“三維并舉”為“三維一體”,讓目標界定與教師的教學設計流程保持高度一致,不僅鮮明地體現了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風格,也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成長需要注入了新的活力。
情境議題是指教師基于教學情境而設置的教學議題[2]。在“讓家更美好”中,筆者根據教學情境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議題。
情境議題一:我愛我的家。這是根據央視公益廣告《Family》而設置的。筆者創設的教學情境是:用公益廣告《Family》導入新課,然后以這個視頻情境為基本線索展開教學。該視頻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但僅僅讓學生觀看視頻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深入的思考,產生諸多感想,激發更大的動力。為此,筆者設置了情境議題“我愛我的家”,依托“F、A、M、I”這四個字母讓學生判斷家庭的結構;根據FAMI+Y(ou),原有的家庭增加了奶奶以后,又是一種怎樣的家庭結構,或在“全面二孩”政策推行后,家里成員的增加等都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讓學生用一個新的圖示代替“L”,從而進一步說明家庭成員溝通的方式不同,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要學會理解,學會接受,用心感受;最后,讓學生填寫家庭美德卡,引領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擁有一顆更加寬容的心。
情境議題二:我來曬幸福。這是根據小佳曬幸福家庭相冊的情境設置的。筆者創設的教學情境是:投影展示小佳的幸福家庭相冊,對學生提出要求:你經常用哪些方式與家人溝通?你最想向大家曬的是什么?課堂上很多學生準備了大量能夠體現家庭幸福的照片,有的學生還帶來了自己過生日時的視頻,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實踐證明,“我來曬幸福”情境議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把小佳的生活轉向學生自己的家庭生活。由此可見,設置有效的情境議題,可以讓學生關注本課學習主題,讓學生變學習書本知識為對自己生活的研究和反思,讓學生從“旁觀者”變為“當局者”,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情境議題三:婆媳相處難?這是根據預設的婆婆來到兒媳家情境設計的議題。教學情境是:鄉下的婆婆來到兒子家后,對兒子家里的情況感到不滿;兒媳不僅要忙于自己的工作,還要照顧婆婆,感到十分疲勞。于是,筆者設置了“婆媳相處是否難”這個情境議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當筆者拋出議題,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各種見解不一而足。顯然,這一議題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的困惑設置的,學生在家中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以這樣的議題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重新反思和審視自己的家庭,從而為構建和諧家庭提供正確的方法指導。
由此可見,情境議題設計最好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因為只有源于學生生活經歷的議題,學生才能有話說,才能說得清楚,也才能讓情境議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議”的功能,從而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增添動力。
活動議題是教師基于學生生活實踐而設置的教學議題。在“讓家更美好”中,教材設置的兩個“腳手架”為活動議題提供了依據。根據課堂上學生開展的探究活動,為讓師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筆者設置了兩個讓師生“兩情相悅”的教學議題。
活動議題一:現代家庭面面觀。這是根據“運用你的經驗”欄目設計的教學議題。“運用你的經驗”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最重要的“腳手架”之一,是每個框題的第一個活動項目。這個項目活動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根據本課“運用你的經驗”中“結合圖示,運用你的經驗說說現代家庭有哪些特點?并寫在書本上”的要求,筆者確定了本環節活動議題為“現代家庭面面觀”,讓學生通過親身經驗來探究議題。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筆者首先分享了自己對家庭的一些觀點,讓學生有了參照標準。此后學生在活動中紛紛分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獲得的經驗,如遇到問題可以和父母平等協商、可以在閑暇時間使用微信進行視頻聊天等,從而輕松地實現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現代家庭的具體特點這一教學要求。
活動議題二:家庭美德我來談。這是根據“探究與分享”欄目設計的教學議題。“探究與分享”欄目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最重要的“腳手架”,且每個框題均設置了兩個,可見這個欄目在部編版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設置的“探究與分享”欄目分別是:(1)說一說:你經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溝通?你更喜歡哪些方式?為什么?(2)分小組討論、設計、制作一個個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遞卡”;學生互相傳遞“快遞卡”并分享各自收獲。根據上述要求,筆者確定本環節活動議題為“家庭美德我來談”,以該活動來促進本課教學素養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活動過程中,筆者首先介紹了自己的美德家風,借此引領學生理解家庭美德的內涵,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議題暢談自己與家人溝通的方式,介紹自己在家庭美德建設中做出的貢獻,分享自己對家庭美德的美好憧憬等。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遠遠大于讓學生課堂制作的“快遞卡”,讓師生對“讓家更美好”形成追求與憧憬。
綜上所述,教師將教學目標、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作為教學議題建構的基點,打出一套教學議題“組合拳”,能有效把教學內容移植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作為有情感態度、有價值取向的完整的人去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由“三維并舉”向“三維一體”的跨越式轉變,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真正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