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河
(內蒙古霍林郭勒市第二小學 內蒙古 霍林郭勒 029200)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綜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何針對課程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是每位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應用工具,充分體現在學生學習完每個模塊后,都能完成一個電子作品,并能有效、方便地應用到其他相關的知識領域中去。為此,如何根據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但如何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給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考驗。在我任教的幾年中總結了一些經驗,結合自身學習信息技術的親身感受,談談我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好的導語,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小學信息技術課的導語更要巧妙設計,充分發揮導語的激趣作用,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教學。要設計出能夠“經常”引發學生好奇心和產生興趣的導語,來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
所謂比喻法,就是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將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中的某些詞匯表達的更為清晰明了,符合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計算機中的很多構想都來自于現實生活,有一些新的名詞概念,學生感到很陌生,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應用比喻,聯系現實生活,不但能激發學生無限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可以使教學內容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從根本上說就是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
寓教于樂,就是現在所說的游戲化教學模式。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使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信息課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特別的吸引力,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發興趣。特別是農村學校的小學生,絕大部分學生家里沒有配置電腦,一周一節的信息課是他們最喜歡也最期盼的一節課。但是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使學生的這種自發興趣得以維持或更加高漲,讓他們學有動力,學有成效呢?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盡量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法,使枯燥單調的訓練變為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不但可以使學生能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有益于少年兒童的身心成長,更易于促使他們成熟和顯示自己的個性。
教學中無論教師如何引導、啟發,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逐漸進入主體角色,能夠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去學習,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留有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應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學習中動手去試,只有動手去做了,才會有機會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己摸索,從而實現他們主動獲得知識技能,建構知識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術的操作有許多都是相似的,循序漸進,反復練習,就會讓知識牢固地印在腦海中。
此外,讓交互式多媒體網絡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為主體性的充分體現提供了條件。實踐證明,學生利用學到的網絡知識,通過交互式多媒體網絡進行交流,能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求知識,從而實現了“學中樂”、“樂中學”的教學目的。
信息技術的教學還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基礎不一,水平參次不齊,這給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了”。在教學中,我發現就是同一個班的學生,計算機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教學內容太淺了,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很快就學會了,就會無事可做,而稍微加深一點,基礎差的學生便接受不了。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我在班上成立了學習小組,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合作學習,共同提高。讓學習好的同學用他們自己已經掌握的計算機技能和老師分配的任務去幫助那些操作上有困難和操作不當的同學,充當一個小老師。由于同學之間語言貼近、易于溝通,使得所有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都掌握了課堂知識。
總之,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怎樣能把路走的更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教無定法,貫在得法,在教學工作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技能的培養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體會到樂趣,這將是我的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