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智蘭
(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 福建 長汀 366300)
“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理念。如何適應新的課程理念,改革語文課教學,是當前廣大語文教師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積極構建和諧語文課堂,正是“以生為本”的新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羅杰斯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造性。”教學課堂必須營造寬松、自由、快樂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課堂,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良好的興趣,有利于師生共識的達成,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下面就語文教學中如何構建和諧課堂享受快樂語文淺談幾點我個人的體會。
教學觀念對課程改革具有先導性和前瞻性。課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作為和諧課堂要素之一的教師觀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適應新的課程。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嚴師出高徒”等的教師中心主義。單純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權威以及呆板的課堂紀律,忽視了學生的個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實在教育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而決不是“以老師為本”。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是學生課堂的設計者、指導者,因此現代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只有轉變了觀念,才能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氣氛。
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融洽的。教師只有主動接觸、關心、熱愛學生,才會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與信賴,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親切友好的雙向交流,這正是形成和諧語文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在新的角色里,教師必須放下架子,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要平等地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力鼓勵每一個學生大膽展示自我,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政治、經濟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的智力、性格、情趣、成績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不管學生的個人見解怎樣,都應盡力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學生的評價,要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更側重看學生能力、情意、思維是否得到和諧發展。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于創新、敢于創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
新的課程改革理念下的語文課教學,應該生成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3.1 讓生活走進課堂,放大和諧。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就處處有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把生活帶近課堂,讓小課堂變成大社會,讓學生在小課堂中領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促進師生教與學的聯動與和諧。如在教古詩《所見》時,在初讀古詩,借助注釋及字典理解了字詞之后,我播放了一段錄音,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并說出是根據詩中哪個詞來想象的,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有的學生邊說邊用動作表現牧童騎著黃牛唱歌的樣子;有的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現古詩描繪的情景;還有的學生拿起了畫筆;有的學生自編歌詞,用歌聲來表現畫面。在整過課堂中,學生是靈與肉的統一,心與情的和諧,學習效果大大提高。教師尊重了學生內心的感受和思維表達的差異,參與了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既不失自然情感的流露,又不失對學生的引導與調控。師生作為不同的個體,其生命活動的展現融合為一,相互感動,和諧成長。
3.2 讓人文走進課堂,豐富和諧。人文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挖掘語文本身人文價值,是十分必要的。在課堂上,教師應在“潤物細無聲”的組織引導中,帶領學生逐步建構和完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讓語文課堂的閱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在尊重、溝通、寬容、欣賞的氛圍中,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人情味兒”。如教學《落花生》一文,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做怎樣一個人時,學生暢所欲言,見解獨特。教師這時既要肯定做人要像花生的觀點,更要褒揚像石榴、蘋果那樣的人生觀。外表美,敢于推銷自己、展示自己的精神,在今天的形勢下不正也需要這樣的人嗎?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就是要培養、發展有創新、有個性的思維的學生嗎?顯然,在我們的課堂上,即使學生理解有偏差,我們也要讓學生很“體面”地坐下,尊重他們想法中合理的部分,“揚棄式”地處理,會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和諧。
和諧是一種美,更是一種境界。如果我們不僅把它們看作是一種教育理念,還當作是一種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間。總之,實施和諧教育,構建和諧課堂,享受快樂語文,不僅是新時代下核心素養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向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培養造就高素質一代新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