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江蘇省南京民辦實驗學校,江蘇南京 210000)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廣,現階段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教學,因此,讓學生養成“會學”的能力成了當前初中生物教學的主流話題之一[1]。新課程改革指導理念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其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應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自主探究意識,進而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認知與情感體驗。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進行了探索,希望對提升初中生生物成績有所幫助。
現階段的初中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過于依賴教師的教學,缺乏自覺主動學習知識的意識與習慣,這就導致學生的生物成績很難有大幅度的提升。此外,由于教師是課堂上唯一的發聲人,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而部分教師更是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造成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難以很好地學習生物知識,導致學習情緒低落,逐步喪失了學好初中生物的自信心[2]。
除此之外,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也是造成學生當前學習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學生會對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產生厭煩感,即使學會也只是表面的學會,并沒有掌握生物知識的本質,更別提形成“會學”的能力了。課堂教學的低效還浪費了學生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開展探究活動。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分離,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阻礙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學生是初中生物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助力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必要且重要的。教師要立足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積極優化自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確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竭盡全力為學生培育高效學習的沃土[3]。初中生物知識需要經歷逐層深入的學習過程,因此,學生要想學好生物這門學科,僅依靠教師的教學是無法深入學習的,必須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深入掌握初中生物知識。
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最佳途徑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熱情和欲望。學生在這種強烈情感的驅使下會自主學習初中生物,長此以往,將會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除此之外,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也是初中生物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更要會用知識,要通過知識的不斷積累來豐富現實生活,同時還要培養生物思維,在遇到問題時能以生物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生物綜合能力的提高[4]。
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確保學生深層次掌握知識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增強。傳統的生物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貧乏,很難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欲望,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此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從而讓學生更樂于學習初中生物知識,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5]。
例如,在教學“周圍的生物世界”時,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物。很多初中學生因為學習壓力的逐漸加重,對生活的觀察少之又少,甚至一部分學生生活在寄宿學校中,對生活的觀察僅僅局限在校園內。這時,教師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將學生帶到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生物世界的一員,從而引導學生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
學生只有對初中生物知識具有好奇心,才會更努力地學習知識。因此,教師要學會放手,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和鍛煉。很多教師會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天馬行空的想法采取忽視的態度,一方面,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能在不經意間扼殺了一個天才的誕生[6]。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被子植物的一生”時,任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設想如果自己是一棵植物,會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首先,大部分植物的種子先要被播種在泥土中,然后才可以萌芽長大。這時,有學生提出問題:“假如我是一棵植物,那么這片土地不適合我的成長怎么辦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順境縱然有利于成長,但逆境也可以使自己變得更頑強,而這正是生物學科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針對學生課上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地做出正面回答,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同時向學生傳達正確理念,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自主探究課堂的開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初中生物教師應遵循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課堂上以獨立或小組的形式對知識進行探究性學習,同時,課堂教學重點也要由基礎知識內容轉變為學習方法[7]。這樣一來,不論是預習、上課,還是練習和復習,學生都能在多方面做到完美學習。
例如,在教學“青春期”的相關內容時,任課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結合自己的認知談一談青春期的知識,從而既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又讓學生鍛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交流學習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這樣一來,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會學習到很多學習方法,如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從而更好地完成對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習。
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一,因此,教師要善于開展針對性教學或分層教學,讓不同學生的學習個性得到發揮。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節奏,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針對性教學,并不斷調整教學節奏,從而讓更多學生接受知識[8]。
例如,在教學“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相關內容時,任課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進行針對性教學,進而讓每位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遺傳與變異的知識較為抽象、復雜,學生以個人的認知對其進行理解很容易導致思考不全面。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習小組,讓學生合作學習,集眾人之力攻克學習中的重難點,如小組內號召力強的學生負責協調指揮,電腦操作熟練的學生負責收集資料,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制作模型等。這樣一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會學”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初中生物教師應立足于核心素養的指導理念,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教學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初中階段培養應具備的能力[9]。現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深入掌握基礎的文化知識,更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科思維,從而促進“會學”能力的提高,同時要在學好知識的基礎上,回饋社會,為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教學“生物和環境是統一體”的內容時,教師要結合核心素養理念,增強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素養,其中包括穩態與平衡觀。而這一知識很好地詮釋了穩態與平衡觀的概念,學生作為生物世界的一分子,有義務維護自然環境的穩態。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在一定意義上促使學生學好初中生物,為將來學習深層次的生物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終學有所得并學以致用、服務于社會,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總而言之,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學好初中生物的關鍵。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對知識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變得愛學、會學,進而做到解放課堂,讓學生有更多探究學習的機會,讓課堂由過去教師主導的“講堂”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堂”。